巧手匠心,为文物“延年”
来源:河北日报
日期:2025-08-07 10:16:38
【字号:

8月4日,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文物修复工作室内,修复人员正在查看金漆木雕佛像病害情况。本报记者 陈宝云摄

切割、比对、钻孔、打磨……一个多小时,直径不足一厘米的檀木圆环显现雏形。

“这是一尊金漆木雕佛像禅杖杖头箍瓣上的配件,对照原件一比一复制,环体不到两毫米厚,稍有不慎就会断裂。”8月4日,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文物修复工作室内,修复师符少杰屏息凝神,手中的工具在木料上慢慢游走。

工作室一角,一尊尊金漆木雕佛像静静伫立。它们雕刻精美,却因岁月侵蚀而伤痕累累:轻微变形的、金漆脱落的、开裂的、长霉斑的……这些深藏库房的文物,正等待一场“新生”。

“这些佛像来自外八庙,是清代宫廷艺术的瑰宝。”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部主任杨海霞说,为了让这些文物“延年”,他们刚刚启动了外八庙佛像保护修复项目,计划对37尊佛像进行保护修复。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2022年,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正式成立,并设立文物科技保护部,专门负责院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目前,我们院藏可移动文物19万余件,不少文物亟需保护修复。”杨海霞说,自2023年开始,该院联合国内顶尖文物保护修复团队,陆续开展了陶器、瓷器、珐琅、书画、佛像等院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350余件文物已完成“救治”。

走进避暑山庄景区,名为“盛世琅华”的展览正在博物馆内展出,一件件制作于清代的珐琅器,正在为观众展现着中国工艺美术的高超技艺。展览中,一座清铜鎏金掐丝珐琅塔熠熠生辉,塔身笔直,檐角铜铃轻摇,仿佛梵音回荡。

然而一年前,它还是一座中间断裂、顶部塔刹缺失的残塔。2024年,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对336件珐琅器展开修复,这座塔便是其中之一。

“珐琅器常见彩釉脱落、锈蚀、断裂等问题,修复需经历补配、鎏金等多道工序。”杨海霞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336件珐琅器已全部完成本体修复,其中15件参加“盛世琅华”展览,首次与观众见面。

为确保每件文物的完整性,修复前工作人员会利用X射线探伤、三维立体建模等科技手段,让肉眼无法看到的损伤状况、被掩盖的纹饰等信息一目了然。修复采用最小干预原则,保障被修复部位和文物本体“远看一致、近看有别”。

人才是文物保护的基石。面对人才和技术短板,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创新采用“外聘团队+现场教学”模式。

“在修复过程中,我们会安排工作人员现场观摩,逐步掌握试剂配比、病害分析、翻模补配、文物封护等技能,为未来独立开展修复工作积累经验。”杨海霞表示,修复不是终点,而是让文物焕发新生的起点。(记者 陈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