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是我家——青年探访河北长城保护与利用
来源:河北日报
日期:2025-10-31 10:29:40
【字号:

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史诗,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精神的象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跟随五位00后青年探访者的脚步,登临河北段长城,走入长城沿线村落,触摸那些被岁月浸染的墙砖,聆听那些被风雨磨砺的故事。

从黄土岭的红色记忆到崇礼的冬奥新篇,从大境门的开放精神到山海关的守关传承,再到金山岭的光影记录——我们看到,长城不是冰冷的墙体,而是有温度的家园。它承载着抗战烽火中的民族气节,也见证着乡村振兴中的时代脚步;它既被老一辈用汗水守护,也被年轻人用网络和视频直播点亮。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次精神与文化的接力。长城在守护中“活”起来,在传承中“新”起来。在新时代,我们应当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使命,让长城不仅屹立于山脊,更扎根于人心。让古老的长城,在青年探访的脚步中永远年轻;让民族的记忆,在一代代人心中永远延续。

——编 者

“这段长城藏得太深了!我沿着山路找了一路,眼前只有茂密的树林和连绵的山体,若没有当地人指认,真不敢相信脚下就是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山国长城。”站在黄土岭长城遗址前,河北师范大学的王欣冉轻抚着与山石相融的城垣遗迹,语气里满是惊叹。

从8月底至10月中旬,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的王欣冉和她的同学王浩、赵婕、田泽雯、李政阳等五位年轻人相约参加了河北省文物局组织的“青年探访河北长城保护与利用”实地调查,开启了一场跨越保定涞源黄土岭、张家口崇礼和大境门、秦皇岛山海关、承德金山岭的长城寻访之旅,对话不同地域的守护者,见证他们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长城,记录长城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河北经验。

王欣冉聆听陈成(右)讲述黄土岭长城的故事。 河北省文物局供图

黄土岭长城

红色记忆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涞源位于八百里太行最北端,黄土岭是群山中的一处峡口,地形酷似长形口袋。这里不仅有古老的长城遗迹,更有红色记忆。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说起黄土岭村,人们自然会想起赫赫有名的黄土岭战役。此时探访作为黄土岭战役的重要见证者——黄土岭长城,意义深远。

“陈书记,黄土岭村现存长城墙体总长6400米,分三段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可为什么大部分都‘藏’在山里呢?”探访中,王欣冉对着笔记本上的数字追问。

保定涞源黄土岭村党支部书记陈成蹲下身,拨开城垣上的杂草,露出斑驳的夯土痕迹:“一来是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让长城和山体渐渐融为一体;二来这里植被覆盖率高,春夏季节灌木野草几乎能盖住残存城垣。但也正因如此,这段长城才保留了相对原始的风貌。”

“1939年11月,八路军就是依托这段长城和东侧的狭窄峡谷设伏,打了黄土岭伏击战,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这是中国抗战中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之一。”陈成带着年轻的探访者们来到黄土岭战役陈列馆,展柜里一个铜制冲锋号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是抗日战争留下的冲锋号。我姥爷赵建起参加了黄土岭伏击战。当年他才17岁,负责给前线抬担架、送补给。他总说,冲锋号一响,战士和民兵顺着长城山势往下冲,最后消灭了900多个敌人。”陈成激动地说。

黄土岭长城在2015年被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里成立了保护小组,除专职保护员定期巡护,还组织村民成立志愿巡逻队。“每周我们都会沿长城走一遍,防止有人在保护范围内取土、建房,遇到游客破坏也会及时劝阻。”陈成说村里还定期举办讲座普及保护知识,“现在村民都把长城当‘传家宝’,这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2018年荣乌高速开通后,黄土岭村交通条件大幅改善,长城保护与利用迎来新机遇。

“我们村以前是‘鸭梨之乡’,但路不好走,果子熟了运不出去。现在路通了,我们打算把长城文化和红色文化结合,打造旅游目的地,促进乡村振兴。”陈成指着远处果园说,村里已规划1500亩土地,其中480亩耕种、240亩栽果树,今年预计产果20吨,游客过来参观抗战遗址、欣赏长城,还能摘果子、吃农家菜,既让更多人了解黄土岭,也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崇礼长城遗址前,王浩聆听杨东武(右)讲述长城建筑工艺和保护理念。 河北省文物局供图

崇礼长城

科学守护与冬奥之光

“杨局长,这段长城用石头干垒,前面那段却是石柱结构,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在崇礼长城遗址前,王浩指着两段城垣问道。崇礼区文旅体局副局长杨东武解释:“崇礼长城修建年代跨度大,从战国到明代都有,不同时期建筑工艺和材料不同,形制也各异。除了石头干垒,还有土夯、干插的,甚至‘内包土、外包砖’的,堪称‘长城建筑博物馆’。”

为让青年学子更直观了解保护工作,杨东武带他们来到一处修缮中的烽火台。“我们修缮长城基本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量保留原始风貌。这些砖块都是从附近遗址清理出来的,会先编号再按原位置砌筑,破损严重的才用新砖,且新砖材质、颜色都和旧砖一致,避免破坏整体景观。”杨东武说。

针对长城“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崇礼区不断建立和完善保护机制——聘请52名专职长城保护员,每人负责一段长城,每月至少巡查4次,记录保护情况并及时上报问题。除人工巡查,还用无人机、监控摄像头对重点区域实时监控,既能提高效率,也能及时发现山体滑坡、人为破坏等隐患。

这些年,崇礼长城保护与利用迎来新契机。“当年冬奥村选址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子城遗址,为保护文化遗产,最终冬奥村整体东移200米。”杨东武说,这一举措既体现“文化遗产保护先行”理念,也让更多人关注崇礼长城。北京冬奥会期间,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游客参观了解崇礼长城。后冬奥时代,这段长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结合冰雪旅游打造“长城+冰雪”线路,让更多人了解崇礼历史、长城故事。

赵婕聆听刘振瑛(右)讲述大境门的历史。 河北省文物局供图

大境门

“门”里藏着开放密码

“大境门作为长城重要关隘,为什么叫‘门’不叫‘关’?它没有门楼,却能和山海关、嘉峪关齐名,背后有什么特别故事?”在张家口大境门前,赵婕同学望着“大好河山”四字,向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张库大道博物馆馆长刘振瑛请教。

刘振瑛指着墙体介绍:“大境门建于1644年,当时清朝刚统一蒙古各部,为促进中原和草原交流特意修建这道‘门’。‘关’代表封闭防御,‘门’象征开放交流,这是它和其他关隘最大的区别。虽没有宏伟门楼,但12米多高、9米宽的墙体,加上两扇原始大门,足以体现其重要地位。”

谈及大境门的历史地位,刘振瑛分享:“张家口有个蒙古语称谓‘卡拉根’,意思是‘很大的门’。当年从这里出发的张库大道,是连接中原与蒙古、俄罗斯的‘欧亚大陆桥’。”

为传承大境门历史文化,近年来张家口对其及周边区域进行系统保护开发。张家口市积极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并建起张家口长城博物馆,馆里有大量文物史料,游客能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了解长城历史。张家口文旅部门还打造了民族融合主题实景演出,再现张库大道繁荣。“现在的明德口街是按当年商贸格局恢复的,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店和特色美食店,游客能感受历史厚重,也能体验市井生活。”刘振瑛说。

2022年北京冬奥会让大境门再次受到世界关注。

“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打卡,‘大好河山’成了张家口名片,也成为河北走向世界的名片。”刘振瑛说,张家口借助这张世界名片,不断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大境门文旅价值不断提升。今后将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旅游需求打造更多特色产品,让这道承载开放交流精神的“门”,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郭泽民(中)、张桐烨(左)和田泽雯眺望老龙头。 河北省文物局供图

山海关

两代守关人的坚守,让长城“活”在当下

站在山海关巍峨的城楼下,河北师范大学学生田泽雯望着眼前600余年的古老关隘,与两位特殊的“守关人”开启了一场关于守护与传承的对话——从老一辈文保工作者的坚守,到90后年轻主播的创新传播,不同的守护方式,共同为“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初见郭泽民时,他正沿着城墙缓缓行走,指尖轻触墙砖——这位已守护山海关长城40余年的老守关人,早已将自己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您生在长城下、长在长城边,在您心里,山海关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田泽雯的提问,让郭泽民打开了话匣子。他眼中满是温情:“山海关所辖长城长达27.639公里,集山、海、关、城为一体,就像一座天然的长城博物馆,每一块砖都藏着历史。”

郭泽民回忆起1977年第一次参与长城修复的场景:“那时候条件差,城墙里的夯土全靠人力,小推车一趟趟运,再用工具一点点夯实,汗珠子砸在地上都能摔成八瓣。”1979年正式踏上文保岗位后,受担任山海关第一任文保所所长的父亲影响,郭泽民对长城的感情愈发深厚,27.639公里的城墙,哪段有裂缝、哪块砖是明代遗存,他都了如指掌。田泽雯静静倾听,仿佛也跟着走进了那段用汗水浇筑守护的岁月。

在澄海楼,田泽雯遇见了正在调试直播设备的张桐烨。这位90后主播面前的手机屏幕上,早已挤满了等待“云游长城”的网友。“现在经常通过直播带大家看长城,最高一场有50万人同时在线呢!”张桐烨的话里满是自豪。田泽雯顺势追问:“除了直播,山海关还有哪些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的新方式呀?”

“可多了!”张桐烨兴致勃勃地介绍,今年农历二月二,八卦阵广场举办了全国舞龙大会,热闹得很;从9月20日到10月20日,角山长城和古城景区举办金秋长城菊展,十几万株菊花搭配大型花艺造型,古老城墙配上明艳秋菊,特别出片……

郭泽民看着身旁的年轻人,语气里满是欣慰:“以前总担心长城的故事没人听,现在看到你们用新方式讲长城、护长城,我心里踏实多了。老辈人的经验,年轻人的创新,把接力棒传好,长城才能真正‘活’下去。”

张桐烨点头说道:“郭老师您总是说,长城不只是一道军事防御工程,还是一种精神。我现在越来越明白长城的意义了,更加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孩子听,让长城精神从小就扎根在他们心里。”

海浪轻拍,望着眼前的城墙与“两代守关人”,田泽雯忽然明白:山海关的守护从不是一个人的坚持,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当600多岁的关隘遇上坚守的匠心与创新的活力,这座“天下第一关”,正以全新的姿态,将长城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李政阳跟着段久军(左)探访金山岭长城。 河北省文物局供图

金山岭

农民摄影队的“长城光影”

“段老师,您第一次拍长城时,有没有想过会成为‘长城摄影指导’?”在承德滦平县花楼沟村的山间小路上,大学生李政阳跟着段久军往金山岭长城方向走,并抛出疑问。作为此次长城文化青年探访人,李政阳带着对“农民与长城”故事的好奇专程来到这个小村,试图挖掘这支特殊的农民摄影队背后的故事。

李政阳与段久军的相识,跟一组在网络上走红的长城照片有关——照片里,春日的山桃花依偎着灰色城墙,冬日的白雪覆盖着烽火台……每一张都透着对长城的深情。当得知这些照片拍摄者是当地农民时,他立刻萌生了见见他们的想法:“我想知道,握惯了锄头的手,是如何端稳相机,把长城的美拍进人心的?”

聊天中,段久军翻开了自己的摄影相册,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曾经,他是种地的农民和开杂货铺的老板,与摄影毫无交集。一次雨后,他偶然登上金山岭长城,看到云海漫过城墙、朝阳洒在砖缝间的画面,瞬间被震撼:“当时就想,要是能把这景留下来就好了。”

于是,他攒钱买了第一台相机,可连光圈、快门都分不清的他,拍出来的照片要么过亮、要么模糊。“那段时间,我每天天不亮就背着相机上山,跟着太阳走,看光影怎么在城墙上移动,晚上就翻书查资料,遇到不懂的,还托人问城里的摄影师。”段久军指着相册里一张略显粗糙的“云海长城”说,这是他拍了几十次才成功的作品,也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您常说‘拍长城不能只拍长城’,这句话背后有什么故事吗?”面对李政阳的追问,段久军带着他登上了金山岭长城的制高点。

“你看,长城不是孤立的,它和山和花和四季都连在一起。”段久军指着远方,向李政阳细数长城的四季之美:春天的山花是长城的“胭脂”,夏天的云海是长城的“轻纱”,秋天的红叶是长城的“披风”,冬天的雪景是长城的“素衣”。为了捕捉这些瞬间,他和队员们常常扛着拍摄器材在长城上蹲守,遇上雨雪天,冻得手指发麻也不愿放弃。

随着探访的深入,李政阳还发现了这支农民摄影队的另一个“秘密”——他们是长城的记录者,更是长城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以前游客问长城历史,我们只能傻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段久军说,后来队员们凑钱买了《长城史话》和金山岭长城的传说故事图书,拍摄间隙就围坐在长城墙根儿下读,遇到不懂的,就向村里老人、文物保护站工作人员请教。现在,再有人问“这座烽火台是做什么的”,曾经只会“闷头拍照”的农民们,都能清晰地回答:“这是库房楼,明朝时用来存放粮草和兵器,砖缝里的灰浆还掺了糯米汁,特别坚固。”

李政阳的相机里还存满了一些日常画面:队员们帮游客调整相机角度的身影、围坐在一起讨论照片的场景、制止游客乱涂乱画时耐心劝说的模样……“最让我触动的,是大家从‘靠长城吃饭’到‘为长城守护’的思维转变。”李政阳在采访笔记里写道,曾经村民靠种地、开杂货铺谋生,如今已能通过照片让更多人知道金山岭,还主动承担起保护长城的责任,这不仅是摄影技术的进步,更是对长城情感的升华。

探访结束时,段久军拉着李政阳的手说:“希望你能把我们的故事讲出去,让更多年轻人知道金山岭长城。”

从黄土岭长城的红色守护到崇礼长城的科学传承,从大境门的文旅活化到山海关两代人坚守,再到金山岭长城脚下农民摄影师主动宣传长城之美……一个个可爱的长城守护者深深打动着五位年轻人,也启迪着他们思考。

“以前觉得长城是书本里的遥远符号,这次探访让我们看到,长城不仅是静态文化遗产,更是活态精神载体。”李政阳说,看到不同守护者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着长城,用各自的方式让长城焕发新生,他们五位青年探访者很受感动,他们会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让大家参与到长城保护中来,守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