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上午10时,在河北博物院北区二楼《“华彩珍蓝”——河北珐琅艺术展》展厅内,一群孩子正围着一件嵌珐琅四角亭式佛龛叽叽喳喳。“大家看,这些缠枝莲花的颜色像不像彩虹?”讲解员于心瑶半蹲着身子,手指轻轻划过展柜玻璃,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随着她的指尖游走。
这是于心瑶在“五一”假期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带着河博学堂的孩子们参加“探秘多彩珐琅,传承非遗工艺”趣味探索活动。记者跟随她的脚步,亲历了一场与历史、与观众的深度对话。
“老师,这个大瓶子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桃子呀?”参观中,一个小姑娘问道。于心瑶俯身指向展柜里的珐琅九桃纹瓶说:“在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瓶谐音‘平’,寓意平安,桃子被视为‘仙果’,寓意长寿,那连在一起就是古代工匠们送给所有人的美好祝福呀!”孩子们恍然大悟的惊叹声,让她想起多年前那次改变自己职业认知的讲解。
2016年,她接待了一个老年旅行团。从商代青铜斝讲到满城汉墓长信宫灯,两个多小时的讲解中,她一一回答了老人们连珠炮式的各种问题。结束时,老人们对她称赞不已,特别是那句“姑娘,这些文物在你嘴里全活过来了”,至今还烙在她的心里。“那天我才真正懂得,讲解员不是复读机,而是让文物‘开口说话’的翻译。”
中午12时,忙完手头的工作,于心瑶匆匆赶去食堂扒了两口饭。说起儿子,这位在展厅里从容自信的讲解员显出歉疚神色:“孩子放假却是我最忙的时候。他今年7岁了,我陪他的时间还没有陪长信宫灯多。”不过,令她自豪的是,在她的影响下,儿子俨然成了班里的小小“历史通”。
下午1时,于心瑶的麦克风再次响起,这次她要接待的是高校考古专业学生团。记者注意到,她的讲解风格悄然转变:从纹饰工艺到出土背景,从学术溯源到最新研究成果,专业术语与生动口语交织,宛如展开立体的历史图谱。
送走当天最后一拨观众后,与记者交流的间隙,展柜玻璃映出她轻揉膝盖的身影。但她望向面前展柜里的文物时,眼神还是那么明亮:“你看,它们其实一直在说话,只是需要翻译。”(见习记者 王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