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沟遗址:红山文化“西南扩展”获实证
来源:河北日报
日期:2025-02-17 08:52:43
【字号:

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冀西北视角”

郑家沟遗址:红山文化“西南扩展”获实证

郑家沟遗址1号积石冢出土的玉龙。

郑家沟遗址1号积石冢出土的彩陶片。

郑家沟遗址1号积石冢出土的玉斧。 图片均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红山文化晚期人群为何在辽西地区突然失踪?迁徙到了何处?高等级玉礼器与复杂祭祀体系,反映了早期国家文明哪些制度化演进?2月15日,记者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三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与研究,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的郑家沟遗址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作为首次在远离红山文化核心区域的冀西北地区发现并发掘的红山文化典型遗迹,郑家沟遗址1号积石冢为研究红山文化遗址分布范围、丧葬祭祀习俗、社会文明化进程以及辽西地区与冀西北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互动等重要学术问题提供了新材料,为探索红山文化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

郑家沟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郑家沟村西100米处的高地上,处于“三山两河”交汇的丘陵地带,属阴山山系熊耳山延脉。遗址东部的1号积石冢发现于2021年10月,几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石冢内发现三级石砌土台、60余座墓葬及150余处祭祀遗迹,出土玉器、彩陶、蚌饰等文物200余件(套)。其中,积石冢的营建工艺极为考究:三级土台逐级升高,外围以石块砌筑围墙,内部划分为集中墓葬区与祭祀区,显示出明确的规划性与等级制度。墓葬区以石棺墓、石匣墓为主,多采用二次葬形式,随葬品中天河石、玉璧等礼器组合颇具特色;祭祀区发现梅花状排列的碎石坑与人殉坑,印证了史前先民复杂的祭祀活动。

此次发掘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彩绘熊首”浮雕。该浮雕宽20厘米、长25厘米,出土于积石冢第一层土台西北部。经鉴定,其制作工艺包含塑形、铺设彩色石块、涂刷白灰地仗层及彩绘等多道工序,结构与后世壁画高度相似。这一发现为壁画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研究史前艺术与宗教观念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有专家认为,宣化郑家沟遗址所在区域正属熊耳山延脉,“彩绘熊首”的出土或与黄帝传说相关。

碳十四测年显示,郑家沟遗址1号积石冢年代距今约5100年至4800年间,遗物既保留了红山文化典型元素,又兼具本地特色,可能代表了红山文化向西南扩散过程中与张家口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的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近年,在张家口地区陆续发现了160多处红山文化时期文化遗存。其中,郑家沟遗址1号积石冢是发现的138座积石冢之一。这些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实河北北部是红山文化晚期人群活动的核心区域,其“由东北向西南”的发展趋势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红山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引领作用的中国考古学文化之一。以往学界认为,红山文化中晚期的人群以大小凌河和西辽河流域为中心分布,其遗址广泛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河北省北部。张家口市宣化郑家沟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刷新了学界对红山文化时空范围的认知,揭示了不同文化传统在此交汇融合的进程。遗址中高等级玉礼器与复杂祭祀体系,反映了早期国家文明在政治与思想层面的制度化演进,凸显了冀西北作为“古文化熔炉”的重要地位。目前,郑家沟遗址的深入研究仍在进行,考古团队计划对周边区域展开系统性调查,以全面揭示红山文化在中国北方的传播脉络及其对中华文明形成的深远影响。(记者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