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17位博物馆志愿者同台展风采 讲好文博故事,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
来源:河北日报
日期:2025-02-15 09:34:51
【字号:

“直线劲挺如利剑,弧线圆润似弓弦,中山篆气质绝美,既骨感又飘逸,被人们赞为‘中国最美古文字’。古中山国出土的文物中,铁足铜鼎、铜方壶、铜圆壶3件青铜器并称‘中山三器’,器身均刻中山篆,总共1123字,价值巨大……”2月12日下午,河北博物院志愿者张若兰在该院南区报告厅,向大家分享古中山国的历史和中山篆书法艺术。

这是当天在河北博物院举办的京津冀三地博物馆志愿者同台分享活动现场。活动中,来自京津冀的17位文博志愿者相继登台,用真挚生动的话语讲述三地文物背后的故事,追溯三地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志愿者们的讲解各具特色,现场观众沉醉其中。

“敦煌遗书、长信宫灯、防陵铜马、百工图壁画……讲解员讲解的这些文物,以前很多都没听说过,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十分精彩,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这些博物馆看看。”石家庄市民李宁介绍,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首都博物馆志愿者王静向大家分享的西晋华芳墓银铃的故事。

“银铃造型精美、构思新奇,可以推断为墓主人的贴身心爱之物。在球体上部,还有以掐丝工艺制成的八个乐人形象,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讲解中,王静以“穿越千年的文化使者”为题,从西晋华芳墓银铃的主人入手,把这件西晋文物讲得头头是道。王静介绍,这个小银铃在平时讲解中,通常会被一笔带过,但她经过查看相关论文,并与论文作者反复沟通,深入挖掘了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如今,很多人通过她的讲解,对这件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令王静很开心。

在这17位志愿者当中,有的年逾花甲,有的还是学生。乐于分享、落落大方是他们给人的一致印象。天津博物馆志愿者何姿岳是名在读研究生,在她看来,当好文博志愿者讲解员,要注重与观众互动交流,要具备丰富的文物知识储备,保持学无止境的心态。她表示,要通过自己专业的讲解,把文博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我们爱河北,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爱天津,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乡;我们都爱北京,因为这里是祖国的首都。我们也爱着博物馆,因为这里珍藏着民族的灵魂……”为了更好地展现三地博物馆志愿者的风采,节目安排上巧用心思,京津冀三地志愿者在分享活动最后,集体登台朗诵《我是志愿者》,阐述京津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表达了大家对文博事业的热爱。

“本次活动很好地展现了京津冀三地文博志愿者的风采,也是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体现。”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刘卫华介绍,作为“2025京津冀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之一,京津冀三地博物馆志愿者同台分享活动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相继举办,三地博物馆志愿者用独特的表达方式,集中展示京津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节庆风俗,三地博物馆志愿者的风采和志愿服务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本报记者 史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