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物保护新名片— “考古前置 雄安模式”入选《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
来源:
日期:2024-12-25 16:01:07
【字号:

为更好地促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征集推介活动,遴选了21项优秀案例进行重点推介。河北省推荐的“考古前置 雄安模式”入选《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

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

为保护弘扬雄安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河北省坚持考古前置,考古工作提前介入,保障了雄安新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开创了考古前置的雄安模式。

与时间赛跑,抢在建设规划前面

2017年4月上旬,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北省文物局的指导下编制完成《河北雄安新区考古调查计划》《河北容城南阳遗址2017年度考古工作计划》,并经省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同年6月至12月,按照考古前置的思路,由多家国家级与省级文物考古机构组成的9支雄安新区联合考古调查队对新区全域约200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拉网式文物考古调查,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63处。2018年3月,《雄安新区文物调查报告和文物保护专题报告》提交至雄安新区建设规划部门,将文物保护纳入了雄安新区建设总体规划。

开展遗址价值评估,采取分类保护措施

针对雄安新区263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地下文物遗存埋藏多,地上文化遗存分布少的实际情况。借鉴三峡、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经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专家对雄安新区文物遗存进行评估分级。在此基础上,建立雄安新区文化遗产分类保护体系,编制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有效衔接,采取重点保护和有效保护措施,促进文化遗产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考古前置,助推新区建设

为贯彻落实“完善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地方政府在土地储备时,对于可能存在文物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入库”土地出让制度,切实做好新区文物保护工作,支持新区规划。2020年10月以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前开展雄安起步区200平方公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勘探面积197万平方米、发掘面积7500平方米。雄安起步区考古前置工作,凸显雄安新区在基本建设中坚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文物保护优先的决心和理念,在全省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中发挥了引领和标杆示范效应。

同时,为支持雄安新区重大交通、水利、安居等基本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多次开展了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项目。文物调查面积81平方公里,文物考古勘探面积78万平方米,文物考古发掘面积2160平方米。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工作不仅为雄安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有效地保护了文化遗产,并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以实际行动确保了工程建设中文物得到妥善保护。

抓住机遇,推动考古工作标准化建设

结合雄安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建立起河北省考古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考古数字化资料的安全存储、快捷检索与分析研究规范化管理标准。无人机航拍、航测、RTK测绘、GIS系统、三维扫描和影像重建、高清、近景及延时摄影测绘等技术手段得到广泛推广使用,提高了考古技术工作精准和效率,极大地丰富了田野遗迹信息提取的广度和深度。雄安考古应用、推广数字化考古新技术,极大提高了工地管理水平与质量,提升雄安考古田野考古工作能力,为河北考古推行数字化考古工作树立 “雄安考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