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文物事业推陈出新
来源:广州日报
日期:2024-10-17 10:22:38
【字号: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文物事业发展五年规划首次从部门规划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载体。文物保护利用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软实力水平。从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到13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中国,从博物馆备案数量增长至5535家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5058处……回望“十三五”,我国文物资源“家底”不断充实,文物“活”起来成效卓著。放眼“十四五”,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及科技创新将达到更高水平,推动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化保护利用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源远方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科技创新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注入源头活水。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加快推进,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文物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明显。当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活化形式、方法不断丰富发展,历史文物便会绽放出时代风华,在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出愈加显著的作用。当前,在文物科技创新领域,我国仍存在着科研力量分散薄弱、资源配置总体规模有限等突出问题,亟待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规划》设置专门篇章,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链条”布局,正是为了整体提升文物科技基础研究水平,重点突破文物需求关键技术,全面优化文物科技创新发展体系,让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竞争之本。对发展文物事业来说,道理亦是如此。只有充分释放人才这一“活力因子”,创新驱动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才有了源头活水。“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唯有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形成与文物事业发展相匹配的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方能真正突破制约文物工作的人才瓶颈。按照《规划》指引,要改变传统技艺传承方式,形成系统性培养的模式和体系。要打破学科壁垒,更新以发掘为主的考古观念,形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要优化人才结构,营造尊才爱才氛围,构建多层次的文物人才体系。要形成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改革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人才“择一业、终一生”。

文物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方能让文物“活”起来。随着文博产品供给越来越丰富,文博行业服务越来越高效,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越来越积极,文物资源便能以更加亲切、鲜活的方式走进受众心中,更好地发挥其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作用,持续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促使人们从中华文明源头汲取智慧和力量。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保护文物与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随着文物事业改革发展不断开辟出新局面,传统文化资源得到系统梳理和有效活化利用,我们便能更好地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