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努力 久久为功 河北长城保护回望
来源:河北省文物局
日期:2024-09-27 16:03:44
【字号:

长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伟大奇迹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山海关、北京八达岭、甘肃嘉峪关名列其中。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山海关长城。河北现有12处23个长城点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岭长城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长城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即印发制度文件,对包括长城在内的文物古迹开展调查和保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长城保护迎来新机遇。1984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习仲勋为“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题词,在全国引发持续的长城保护热潮。

山海关老龙头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长城保护利用作出指示和批示,长城保护开启新纪元。2006年国务院公布《长城保护条例》。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审议通过。2021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印发,成为推进全国长城保护利用的里程碑。

大境门

河北长城资源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现存长城2498.54千米,包括战国、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代等不同时期,建造存续上下两千年,行经9个设区市及雄安新区,涵盖燕山、太行山、坝上高原、华北平原等各个区域。全国长城保存最完整、建筑最雄伟、文化最丰富的地段,均在河北。

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是先人留下的宝藏,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数十年来,河北持续加强长城保护工作,修复山海关、金山岭,完成长城资源调查、出台《河北省长城保护办法》《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等等,不断探索积累长城保护经验。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河北在新时代将更好地挖掘长城时代价值,讲好长城故事,传承长城精神,擦亮长城金名片。

河北省长城资源分布图

探索长城保护之路(1949-199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河北省文物保护条例》分别于1982年、1984年颁布实施后,包括长城在内的文物工作开始有法可依。河北各级政府积极推进长城保护基础工作,建立机构队伍,出台政策法令,开展调查,实施抢救保护,公布保护单位,完善“四有”等工作。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干部,是加强长城保护管理的根本。而管理机构的完善,又是伴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备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壮大而实现的。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1952年7月,河北省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局成立,负责全省文化、艺术、文博等工作。1953年成立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干部参加国家举办的考古训练班,为全省文物工作开展打下了人才基础。1981年4月,河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成立,有了专门的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河北长城沿线的市、县普遍建立了长城保护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文化局、文化馆或文物保管所。个别重要地段设立了专门机构,如1964年山海关文物保管所成立,1983年滦平县金山岭长城管理处成立,1984年“中国山海关长城研究会”成立,次年,山海关长城修复指挥部成立。长城沿线乡、村建立了相应的长城保护组织,聘请放牧员或护林员为长城保护员,河北长城保护逐渐步入有序化管理。

探究规范化管理路径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保护文物古迹,1956年,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第一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共199处,含山海关西到万全县境的明长城。“文革”期间,包括长城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古迹被当成“四旧”遭到破坏。为此,山海关区颁布《关于保护文物古迹的通知》,并于1975年对带头拆毁长城的某生产队长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有效地扼制了破坏长城事态的蔓延。1980年、1981年,针对时有发生的破坏长城事件,河北省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发布《关于保护长城的布告》,在各地街头巷尾张贴。省文物主管部门连续下发文件,部署长城保护工作。1982年7月,在全省文物普查和重点复查的基础上,省政府印发《关于重新公布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对第一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调整和补充,重新公布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4处,其中,战国至金代的“古长城”、明“万里长城”、明“万里长城山海关”“宣化清远楼”“宣化镇朔楼”“鸡鸣驿城”名列其中。1984年6月,《河北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出台,有了专门省级文物法律。此后,省政府多次印发关于长城保护的通知。1992年,省政府划定并公布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古长城(战国—金)”和“万里长城(明)”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部分设区市、县(区)政府制定了长城保护规范性文件。

早期调查与评估

河北多次开展长城调查摸底工作。1977年开始的张家口、承德地区长城调查,在明长城以北发现战国燕、秦、汉时期的古长城遗迹三道:最北一道为秦长城,其南为燕长城,最南一道为汉长城。1981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抽调业务骨干和各地业务人员组成河北省长城考察队,对全省境内的早期长城和明长城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队员们克服艰难困苦,寄宿在长城周边的村庄,每天背上干粮、水,肩扛测量仪器,徒步攀山越岭实测长城墙体长度,历时10年,于1990年结束,完成了明代蓟镇长城的全部考察任务和宣镇长城的部分考察任务,第一次较准确地实测出了蓟镇长城的长度。从山海关老龙头到与北京怀柔边墙衔接处为636.65千米,登记沿线空心敌楼2109座、烽火台157座、墩台227座、跨墙台86座、房基275座、关隘129座、内口门14座、堡塞城址170座,发现长城记事碑、摩崖石刻144块,收集了一批火炮、石雷等兵器,较全面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以及长城的保护管理现状等基础信息,为核实、匡正有关文献和史料数据,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促进长城保护管理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1996年至1999年,为配合《河北省长城志》编写,各地又开展了一次长城普查。

从未中断的修复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长城保护工作从未中断,保护理念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昔日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大部分已成断壁残垣,破败不堪。修复,成为长城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包括长城在内的所有文物古迹只能采取抢救第一、重点保护、重点维修的对策。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居庸关、八达岭和山海关长城的修复工作。1952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带领古建专家对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箭楼进行了专项考察,决定对多次经受战火洗劫的城楼进行全面修缮,由国家财政拨款4万元,首次对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箭楼进行维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的第一批长城修复项目,具有里程碑意义。1956年至1977年,由国拨、省拨资金,相继对山海关箭楼及长城重要地段进行了多次修缮。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长城保护工作带来机遇。1979年,经过修整后的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对外开放。1983年,全国长城保护工作座谈会在河北承德滦平召开。为修复、保护金山岭长城,古建专家朱希元受国家文物局委派来到滦平县,制定了金山岭长城维修方案。1984年,金山岭长城工程共试修墙体52米,大规模修复工作也随之展开。同年7月,国家文物局安排在金山岭长城举办了古建筑及长城维修培训班。

1984年9月,随着“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蓬勃发展,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长城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1985年1月,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河北省总工会等38家单位齐聚山海关,联合发出修复山海关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倡议。据统计,从1984年9月至1985年3月,仅上海市参加捐助活动的人数逾86万人,捐款总额达70.96万元。根据上海、河北两地的协议,这笔赞助款专项用于修复山海关长城。1985年6月5日,“上海—河北修复万里长城山海关老龙头”开工典礼在老龙头举行,留下一段冀沪联手保护修缮长城的佳话,并立碑记之。当年,河北省“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共筹集社会各界赞助款约216万元,对山海关、金山岭、九门口等长城重要点段进行了保护维修。

山海关老龙头修复前

山海关老龙头修复后

此后20年间,河北省长城修缮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护措施更趋于多元化,对域内长城多个重要点段进行了修缮,为保护长城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长城旅游打开了新局面。据统计,自1952年至1999年,累计投资4900多万元,相继对山海关长城及相关古迹进行重点维修、修复,使老龙头由原来的残垣断壁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1年7月1日,位于“天下第一关”脚下的山海关长城博物馆落成开放。

关键进展与重大成就(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力的持续提升,长城保护利用进入大发展时期。河北紧紧围绕推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战略,着力推进长城保护工作,在修订出台法律法规、制定标准规范、完善保护机制、实施保护工程、推动社会参与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诸多创新。2015年以来,国家先后支持3.47亿元,省级投入1.35亿元,按照“原状保护、局部加固、重点修缮”“最小干预”原则,探索正确的长城保护理念,先后实施了37个长城保护修缮项目和49个抢险保养项目,长城本体安全得到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批重大长城工程相继竣工

山海关6000米长城修复工程成为典范

2006年2月,国务院决定,正式启动涉及全国15个省区市的“长城保护工程”。同年4月,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赴山海关调研,决定将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纳入国家实施长城保护工程的首批项目,投资两亿元,修复包括关城四面城墙及东罗城三面城墙在内的6000延长米古城墙。这在当时是国家长城保护工程中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

此段长城修复工作极其复杂、时间紧、任务重。接到任务后,河北省文物部门迅速组织力量,派最精锐的专业人员投入这次攻坚战,除主要组织实施该项工程外,还面向全国招标,国内有6个省市10余支专业队伍共同参与了相关项目工程,堪称一场全国文物部门的“大会战”。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于2008年7月竣工,成为中国长城保护工程的典范。本次工程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修复后的山海关古城在北京奥运期间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魅力,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金山岭打造绿色长城

滦平县金山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精华地段之一,全长10.5千米,沿线设有大小关隘5处,敌楼67座,烽燧3座,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备受中外游客青睐。除20世纪80年代部分复建段落外,大部分仍原状保留了长城的雄壮和苍凉。

明月映长城(金山岭)

近年来,金山岭长城在人防、技防、修缮等方面有了很大突破。2021年,在金山岭长城第三次大规模保护修缮工程中,坚持“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最大程度还原长城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与建筑特色。当地将金山岭长城核心景区长城保护与生态建设一同推进。该景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植物450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10种。景区与辖区林场、村镇联动,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几年来,累计投资200余万元,栽植银杏、松柏、白蜡、黄栌、白桦近万棵,各种花卉3万余株,播种山杏800余亩,古老的长城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焕发生机,共同构筑起“坚韧自强·金山独秀”的长城文化地标。

潘家口长城保护公募项目扩大社会共识

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位于河北宽城县与迁西县交界,是河北长城精华段落之一。20世纪70年代修建潘家口水库后,潘家口关城和部分长城被淹没水下,形成“城在水下走,水在城上流”的奇绝景观。因长时间的冻融、水浪淘蚀、冲击,造成了“水下长城”坍塌、孔洞和滑坡,亟需保护。

潘家口水库两侧喜峰口长城

潘家口段长城保护维修工程,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携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启动的“保护长城,加我一个”长城保护首批公募项目之一。2016年9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河北省文物局积极组织推动,项目实施前先对此段长城进行考古勘察,为现场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承担该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任务,秉持正确的长城保护理念,把握“最小干预”原则,注意加强现场情况的研究,会同省水利勘察院完成了此段长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声呐水下城墙测量、区域地形图测量等勘察。针对水位变化,应用科技手段,对墙体排水、淘蚀等问题进行了试验性探索。同时,将设计和施工资料完整地制成电子书,使得工程全过程“可视化”。并将施工中的关键环节拍摄制作视频短片,使长城修缮更加“直观、可触摸、可回顾”。

2021年末,工程顺利完工,排除了险情,维护了长城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成为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的重要案例。

涉冬奥长城保护工程辉映奥运赛场

为配合北京2022年冬奥会,河北优先安排张家口长城保护项目,完成了大境门、万全卫城、崇礼段长城等修缮工程。张家口曾是军事上的“屏翰神京”边关重镇,经济上“陆路商埠”贸易口岸。而长城四大关隘中唯一以“门”命名的张家口大境门,正是张库大道的起点,连接着曾经繁华的万里茶道,经此通向遥远的欧洲,形成17世纪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驼铃声声,商旅络绎。2022年2月3日,大境门又一次见证了重大的历史时刻——北京冬奥会火炬在此传递。

张家口市崇礼区明长城岔沟梁牧场段和桦林东段长城保护工程,为长城景观展示亮化工程燃情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场提供了保障,实现了“长城脚下看冬奥、冬奥赛场看长城”目标,中华文化与冰雪元素交相辉映,长城成为冬奥会上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建成即将开放

河北积极支持长城沿线博物馆建设。继张家口市万全区长城卫所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即将完成布展,对外开放。该馆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角山长城脚下,是长城沿线规模最大的主题博物馆,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层面的重点项目和河北段建设的“一号工程”,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1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占地106亩,总投资4.2亿元,主体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

多年来,河北实施了一大批长城保护工程:秦皇岛市山海关关城到角山段、刘家口关堡、界岭口关堡等保护工程;唐山市迁安市白羊峪段、遵化市大石峪段、迁西县青山关段等抢救性维护、现状整修工程;承德市滦平县金山岭长城后川口、窑沟楼、涝洼东西段,宽城喜峰口段等长城保护维修项目;张家口市万全右卫城南北瓮城、大境门东西段及城台抢险加固等长城保护工程;保定市易县紫荆关长城、乌龙沟长城等保护工程。实施唐山迁西县榆木岭段、秦皇岛海港区董家口长城等有文字砖或开放段落安防工程,以及涞源县白石口长城等长城重要点段安防项目。为保护展示长城价值和中华民族精神象征、打造具有国家标识意义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根本保障。

如今,雄伟壮观的山海关、金山岭、大境门等长城精华段,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热点打卡地,有力带动了当地交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境门、来远堡成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上的重要景观,持续为张家口这座“冬奥之城”注入新的活力。大境门景区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境门段)核心展示园,与大境门长城、来远堡形成门户区核心产品组合,以“时代长城”为主题,打造“长城文化旅游+现代社群商业”共生空间和“景区+酒店”商业模式。

山海关关城

率先开展长城资源调查

河北现存长城2498.54千米,其中早期长城1159.91千米,明长城1338.63千米,这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是数十年来几代河北文物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2006年以前,河北域内的长城调查多以点、段为主,缺乏整体性和精确性。2006年4月,按照国家安排部署,河北作为长城资源调查的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当时,河北省文物局从全省抽调了48名熟悉文物保护规划、维修、考古、摄影等业务的人员组成河北省长城资源调查队,对明长城展开全面调查和测绘工作。队员们带着专业技术设备,采取传统徒步调查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行走在少有人涉足的崇山峻岭之间,在乱石杂草中找寻长城遗迹。调查队横跨全省8个设区市,行程89579千米,徒步近20000千米,至2010年9月,历时4年半,完成了全省各时代长城资源的田野调查。调查登记单体建筑共5388座,关堡302座,相关遗存156处;战国至金代的早期长城1159.91千米,敌台、烽火台等单体建筑916座,关堡70座及相关遗存,为长城河北段的保护工作留下了第一手详尽资料,为后续长城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长城资源调查队员在抄录碑文

从走向看,河北明长城主要分为两条:一条是从山海关老龙头开始,先向东北,在与辽东长城交会后折而向西,经秦皇岛、唐山、天津、承德、北京、张家口,直到山西边界,即外长城;另一条从怀来陈家堡起始,自北向南,经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至邯郸,纵贯冀西山区,进入山西境内,即内长城。早期长城是指明代以前修建的长城,多为土筑或石砌,较少引人关注,对其研究也多以文献为主,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残损极为严重。

设置“明长城地理信息标石”。2010年6月8日,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由河北省文物局及省测绘局共同绘制的长城地理信息标志在明长城入海处——山海关老龙头设立,并在老龙头入海石城西侧沙滩附近设置“明长城地理信息标石”。这是明长城数据公布后,国内首次对明长城地理信息标示进行永久性的设置与展示。此后,来到山海关老龙头的游客,登临入海石城,即可看到地理标示铜盘所显示的精确地理位置数据:老龙头位于东经119度47分,北纬39度58分,海拔高程6.3米。

山海关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之一,被我国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老先生誉为万里长城最精华地段。老龙头所承载的历史、命运与国运紧密相连。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9月30日,英国军舰抵达山海关海域,向老龙头开炮,靖卤台、入海石城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自此,老龙头这个万里长城与大海唯一交汇处,被湮没在漫天海水和历史的黄沙之中,长达数十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当地几代人下海入地的万千寻觅中才被调查发现。明长城入海处老龙头地理信息数据的发布,使社会各界在认识长城重要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立法为长城保驾护航

多年来,河北广泛探索,加强长城立法,健全政策法规,强化法律手段在打击破坏长城行为、增强保护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长城保驾护航。

出台系列法律法规。先后出台《河北省长城保护办法》《河北省长城保护管理工作方案》《河北省长城遗址抢救性保护实施意见》《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长城河北段周边风貌控制导则》《河北省长城风景道建设指南(试行)》《河北省长城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指南,立足于真实完整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形成长城本体与生态景观、文化景观、环境风貌协调相融的整体格局,在长城遗产保护、文化价值发掘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为顺利实施各项任务提供立法保障和政策指引。

同时,为落实《长城保护条例》《长城保护总体规划》要求,积极推进省级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河北省明长城保护规划》已报经国家文物局同意,近期报省政府公布。《河北省早期长城保护规划》已呈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健全长城保护机制。多年来,河北致力于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完善责任体系,促进地区、部门协作,形成保护合力。2023年,河北省将长城保护工作纳入市、县党委政府年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了长城保护属地政府责任。早在2011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要建立长城保护领导责任制,抓紧编制长城整体保护规划和重点区段保护规划,严格打击各种破坏长城的违法行为等;2015年,省政府常务会议两次专题研究部署长城保护工作,成立河北省长城保护协调领导小组,印发《长城保护责任段》,明确地方政府长城保护主体责任,实现长城全程点段责任全覆盖,并实行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同年,省文物局、省公安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长城保护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通知》。落实国家文物局长城执法专项督察、法人违法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依法督办查处国家文物局督办和群众举报的长城行政违法行为。开展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卫星遥感监测,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各类文物行政违法行为。

2018年,河北省政府将已认定的长城段落全部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进一步完善“四有”工作,2020年沿线各市长城保护标志、界桩、档案资料整理工作全面完成。截至目前,河北共有12处23个长城点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河北入选了19段/处。

创立首家长城文化保护法庭。2022年,全国首家长城文化保护法庭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成立,为长城保护提供全面有效的司法保障。秦皇岛市域内长城共223.1千米,是中国长城建筑最精美、体例最齐全、军事防御体系最完备的重要区段之一。在长城保护方面,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司法需求。2022年10月,法庭公开审理了首件侵害长城本体案件,最终判决在长城券门墙壁上喷涂广告的被告朱某某,给付原告秦皇岛市海港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文物修复费用24237元,并在全国性媒体刊登公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产生良好的普法效果。法庭成立以来,受理了山海关古城不动产纠纷、涉长城保护控制区内违法建设拆除行政诉讼、非诉执行案件审查,涉山海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风景道改造工程合同纠纷等多类案件,成为文物、法院系统联动,推进长城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的高效平台。

开展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联合河北省检察院部署开展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其中,保定市人民检察院诉某公司侵害长城历史风貌及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2021年度检察公益诉讼十大精品案件”,并向全国推广。

科技赋能长城保护

近年来,河北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与科技赋能长城保护工作,对长城本体从原始人工巡护、手写长城日志,到借助科技力量采集长城信息、建立数字化档案以及监测、研究体系,长城“体检”不断向智能化、可视化方向发展,为长城本体“强筋健骨”打下了坚实基础。长城沿线市县和文物部门认真落实长城保护管理定期巡查、督察督办制度,建立长城智能监测预警体系,利用遥感卫星对长城重要点段进行执法监测和预警,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张家口、秦皇岛等市借助无人机开展长城执法巡查,为偏远地段的长城点段巡查提供了科技支撑。2018年,金山岭长城实施了GNSS位移监测项目,在长城的20多个险段安装了位移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长城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在“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镇东楼,铺装了用于实时监测的光纤,通过光纤传感技术,实现对镇东楼连续的云端监测,及时反馈城台和城楼本体稳固性以及含水量等数据。

首创首发“可阅读长城数字云平台”,推动长城沿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多元整合、数字展示与场景化创新,通过VR全景、图文视频等形式,全面展示河北长城重要点段及周边地区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

板厂峪长城

凝聚长城保护巨大合力

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今天,在河北长城沿线,活跃着一支1154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成为长城一线巡护的生力军。早在2003年初,秦皇岛市原抚宁县(今抚宁区)在全国率先实行长城保护员制度,开创了基层巡护长城的先河。之后,全省长城沿线各市县陆续建立了自己的长城保护员队伍。2016年金山岭长城开始推行长城安全保护网格化管理制度,景区每400米到500米设立一名长城保护员,负责辖区内的日常巡查、清洁维护等工作。近年来,河北不断完善长城保护员制度,长城保护员的待遇和意外伤害保险均得到落实。省级财政每年投入200余万元用于购置望远镜、无人机等巡查装备,开展培训奖励等。不仅涌现出张鹤珊、乔国华等数十年如一日巡护长城的先进典型,两代人接续守护长城的李勇父子,还出现了韩永富、张鹏等一批以科技巡护长城的“2.0版长城保护员”,迁西市退伍老兵组成的“长城红”志愿服务队,实现了几代长城保护员巡护长城的接力守望。长城保护的“神经末梢”也在不断延伸,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长城保护中来,汇集起长城保护的坚实力量。

推动京津冀齐抓共管。2022年7月,京津冀三地文物部门联合签订《全面加强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联合协定》,共同促进京津冀长城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工作,努力构建长城保护大格局。协作机制在三地长城保护员之间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4年2月,河北省兴隆县前干涧村与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红石门村、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前干涧村签署“三村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三界碑旅游联盟”。以往长城管护员单枪匹马,各管各界,现在三界碑下的京津冀三个村联合起来,管护员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三个村联合响应,共护长城,建立起协同保护长城机制。

加强研究阐释 讲好长城故事

河北不断加大长城科研力度,宣传推介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在《中国文物报》《河北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系列长城专版,宣传推介长城保护利用工作的做法和经验。配合《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组织召开专家和媒体座谈会,发表专题文章对法律条款进行阐释解读。开展长城公开课活动。组织编制《跟着文物游河北》语音导览图册,设置长城主体线路导览。联合河北广播电视台,打造系列广播剧《话说长城》。该广播剧成功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并入围2024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河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长城 我们的故事》纪录片入选2024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入围项目”。

2023年10月,河北省文物局组织媒体记者长城采风活动

先后出版《河北省长城志》《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河北长城》《河北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涞源卷)》《河北明代长城碑刻辑录》《山海关长城》《金山岭长城建筑丛书》等多部长城专著。目前,《河北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河北省早期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已完成校稿,即将出版。这些研究成果,为诠释河北长城价值理念和思想精华,宣传推介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建立长城精神标识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河北作为长城资源大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进一步探索长城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径,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助力乡村振兴,造福广大百姓,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征程上,努力绘就河北长城保护利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