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磁州窑
来源:河北日报
日期:2024-06-28 11:18:00
【字号:

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内的古窑遗址。刘鹏举摄

□戴建兵

1918年,直隶钜鹿县(今邢台巨鹿县)百姓掘地挖井时发现了一些古物。一座埋藏于地下800多年的宋代古城,由此惊现于世。

1920年,天津博物院对钜鹿宋城遗址调查后出版《钜鹿宋器丛录》,披露了磁州窑瓷器。1921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对钜鹿故城进行发掘,所获磁州窑瓷器受到学界高度重视。1950年起,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调查中发现了多达29处新窑址。195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对广义磁州窑系窑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1981年,日美英加等国在印第安纳州举行“磁州窑国际讨论会”,并将收藏的磁州窑精品在美国各地巡展,同时出版《磁州窑图录》和《国际磁州窑讨论会论文集》,在国际上掀起磁州窑研究热潮。1985年,邯郸市陶瓷公司牵头成立磁州窑研究会,多次举行学术会议,取得丰硕研究成果。至此,“磁州窑”在学界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识。这些年来,对磁州窑的认识不断深化,古老的磁州窑不断书写着传奇,重新屹立于世。

人民的磁州窑

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其中,磁州窑是中国历代陶瓷烧造场所中最平民化的窑场。它扎根民间,把中华民族美好的意象、文字等创造性地融入瓷器设计、制造、装饰中,以深入人心且朴素的美,融入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历史上,对磁州窑瓷器缺少文献记载。明人张萱写道:“惟河南彰德府磁州窑器乃称‘磁’耳。今不问何窑所制,而凡瓦器俱称‘磁’。”也就是说,老百姓在民间把所有瓷器都一概叫“磁器”。这是其他窑场所没有的殊荣。

磁州窑所在的太行山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瓷器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品,能够更大范围地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意趣。磁州窑是民窑,在材质上致力于平民化,一方面能够提升百姓生活的方便程度和品位,另一方面因传播广而成为邢窑、定窑、越窑、建窑等“贡御”器皿烧制工艺的民间基础。

历史上,民窑一直地位卑微,生存压力大,同时也有着不受宫廷、官府和时尚所束缚的自由。在生存和自由、学习和创新、需求与供给等关系的平衡中,磁州窑成为广学天下名窑又时时创新的典范。可以说,没有磁州窑,中国的陶瓷不会如此光彩夺目。

老百姓喜欢磁州窑,磁州窑产品也主要是百姓生活用品。诸如瓶、盆、钵、罐、坛、碗、盘、枕、盒、鼎、壶、樽、缸、炉、枕、香炉、灯盏、烛台、油灯、油壶、梅瓶、壁挂和各种儿童玩具等,以及建筑用琉璃瓦、脊兽、三彩釉砖等,品种逾两千种。

20世纪初,磁州窑瓷货销路遍及河北省全域、河南省北中部、山东省西部、山西省东南部,并辐射全国。1946年成立彭城瓷厂,恢复陶瓷生产。到1948年时,彭城有瓷窑202个,工人2632名。当时人们评论道:“瓷业更是太行一种集中性工业生产。不但解决了本县大部群众生活,而且供给了华北各地群众家庭用具,建设了社会。”随后,磁州窑瓷器逐渐销往东北、香港、甘肃等地。

历史的磁州窑

磁州窑窑火不绝,是中国烧造历史最为悠久的古窑。

历史上有关磁州窑和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淛《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等书,均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而考古发掘则科学地揭示着磁州窑的璀璨历史。

太行山麓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发祥地之一。1972年在邯郸发现的磁山文化遗址,与磁州窑主要窑址相距仅20公里。该遗址位于邯郸武安市西南磁山村东南部,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磁山先民制作了大量的陶器。汉时,磁州一带已掌握了低温釉陶的烧制方法,陶器存在涂白色陶衣的现象,为后续白瓷及上白化妆土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赵国邯郸制陶,其品冠绝当时”,这些陶器在品种、工艺、造型、装饰特征等方面均显示了地区持续性。从东魏、北齐到隋,时间虽短,但太行山东麓完成了灰陶、釉陶到青瓷的演变,除了白化妆土瓷器外,同时还烧造黑瓷、青瓷。唐末五代又从青瓷完成了向白瓷的转化。

宋代,磁州窑器物以其实用的造型和美观的装饰,点缀着宋人的生活。宋金元磁州窑中心窑场观台窑,原料大青土品质不高,胎多呈灰或灰褐色,故采用化妆土。北宋中后期到金代前期,观台窑获得极大发展,金中后期达到全面繁荣。

观台窑于元代走向衰败,重要原因是主要原料资源将尽,而附近的彭城却资源丰富,逐渐成为磁州窑的代表。

明代彭城窑区规模有较大扩展,窑口遍及整个彭城镇。产品装饰仍以白地黑花为主,同时出现多彩化发展趋势,如白地黑花褐彩、白地黑彩蓖花、灰地白彩、黑釉、孔雀蓝釉下黑花、五彩、三彩等装饰技法,还仿制其他名窑。此外,建筑陶瓷发展极快。明代彭城“官坛厂”,酒缸酒坛酒瓶顺滏阳河舟运进贡。

清初彭城磁州窑再次进入繁荣的时期。《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然而,道光十年(1830)磁州地震,窑场夷为平地,磁州窑生产受到毁灭性打击。不过,到清末彭城镇仍有缸磁窑130余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清末磁州窑开始改良。直隶工艺总局组织对磁州窑恢复和改良,学习和仿造景德镇瓷器。磁州窑曾派60多人前往景德镇,景德镇也派技术窑工到磁州窑传授技艺。据相关记载,1923年,彭城有瓷窑235座、缸窑30座,窑工5000余人,年产碗1000万件、缸70万件,行销13个省及京津地区。

世界的磁州窑

1934年,叶麟趾先生《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明确指出河北磁县彭城镇就是古代磁州窑窑址。特别指出上白化妆土是磁州窑的基本特征。同时认为博山窑、萧窑(白土窑)、吉州窑等窑口具有“类似磁州”特点,为日后“磁州窑系”的界定打下了基础。

1951年,著名考古学者陈万里在磁县观台镇旧渡口候船时,盯着脚下玉米地出神。那是河边一大片5万平方米的古代窑址。由此,轰动世界的磁州窑观台窑址让人们重新认识!迄今,在观台镇和彭城镇两地方圆百里发现古窑场200多个,密匝层叠。

磁州窑是北方白地黑花陶瓷的精神所在,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宋代以来,磁州窑瓷器的外销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金元时期是磁州窑鼎盛时代,产能获得巨大提升,元代产量达到历史峰值,磁州窑瓷器在世界流传广泛。

古代磁州窑瓷器主要靠水路运输,境内的漳河、滏阳河航运连接大运河,产品可在北方直接出海,也可南下转口,畅销南北,销往海外,至今北非一些古文化遗址中也能觅得磁州窑瓷器的芳踪。世界多个贸易港口、多处大洋海底沉船遗址发掘、多处瓷器窖藏考古等都表明磁州窑瓷器已是中外贸易流通中的抢手货。

伴随贸易输出,磁州窑的生产和装饰工艺逐步传播到了海外。韩国是最早受磁州窑装饰技法影响的国家,1976年韩国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众多瓷器,其中有不少磁州窑瓷器。12世纪高丽瓷器与磁州窑制瓷技术有许多共同特点,如黑彩画花、白化妆土等。13世纪“高丽绘”,器型和纹样模仿磁州窑白地黑花工艺。15世纪朝鲜王朝时期,粉青沙器显现磁州窑的深刻影响。韩国青瓷镶嵌技法就是磁州窑技法的延续和发展,铁画、印花、毛笔书画装饰和磁州窑如出一辙。

20世纪60年代,日本九州福冈铁路出土磁州窑瓷片。近年,日本东京、京都也陆续出土了磁州窑瓷片。日本很早就将磁州窑技法融入陶瓷制作中,创造出“绘唐津”“绘志野”等一系列本土风格作品。日本还将永青文库收藏的宋代磁州窑黑剔花折枝牡丹纹瓶、白鹤美术馆收藏的磁州窑龙纹瓶认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

在泰国(暹罗),12世纪前后宋加洛(Sangkhalok)北部窑口开始烧制陶器,普遍采取胎上施化妆土,再行彩绘施釉烧成。后素可泰(Sukhothai)窑的主要产品铁绘鱼纹盘、碗及玉壶春瓶等典型作品,13至15世纪的泰国陶瓷造型装饰与磁州窑非常接近。

磁州窑风格传入泰国有“安南(越南)陶工所为”之说,可见安南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中原制陶技术很早就传到安南,历代制瓷技术、风格都来自中国。元朝攻打安南,安南陶工避入暹罗,不久类磁州窑瓷器在泰国出现了。

磁州窑瓷器收藏同样具有世界性。除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国家的博物馆大量收藏之外,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集美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均收藏有一定数量的磁州窑精品瓷器。

大量考古资料和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表明,磁州窑对中国和世界陶瓷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个北方民窑生生不息,开枝散叶,从磁州走向世界,创造了陶瓷的奇迹!

创新的磁州窑

技艺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更是创新的源泉。磁州窑的生产技艺遵循自然的逻辑,凝聚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汗水。

明代以来,彭城之所以成为全国最大的缸生产基地,正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磁州青土、缸土资源丰富,含铁量高,瓷胎多呈灰色或灰褐色,窑工创造性地使用白化妆土,待青坯干燥到一定程度时,使用浇、蘸、浸、涂等方法,在器物外表施上白化妆土浆液,干燥后在外面罩上白色透明釉,生产化妆白瓷。用单片的竹、木、兽角在瓷胎上划花,也有用篦形器联排划花的,有施用化妆土之前在素胎上划花的,也有在施用化妆土之后划花的……这均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磁州窑是日后缤纷多彩陶瓷世界技术的起点。古人很早就在陶器上用各种颜料作画,限于人们对瓷器釉的认识,早期瓷器基本上都是单色釉。唐朝人追求极致的白瓷,宋代五大名窑在单色上费尽功夫,而磁州窑用上白化妆土一招尽破天下单色,瓷面等待匠人的描画,世界在黑白两色间鲜活起来。这是磁州窑第一个伟大的创造。从此揭开了世界瓷器发展的新天地。

磁州窑创造的技法涉及陶瓷制造工艺的各个领域。以施白化妆土为基本特征,磁州窑创造出了多样装饰技法,如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绘划花等。尤其白地黑花,在宋代就突破了五大官窑单色釉的局限,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呈现在了世界面前。更为重要的是,为日后的元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磁州窑以瓷器取代了大量其他材质制成的生活用品,博采青铜器、石器、漆器、木器、竹器等器物造型的特点,演化成精巧实用、千变万化、无一定式的瓷器。百姓生活中能够用陶瓷器皿代替的一切器物,碗、罐、坛、瓶、碟等尽其可能用陶瓷烧制生产。这些极大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为百姓生活增添了意趣,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明代开始,磁州窑在陶瓷生产管理上采用独特的“分货制”。生产过程中,窑主和工匠按照各自的成本投入对成品出货进行实物分配,做法是窑主和工匠按烧成的瓷货进行二一分成。窑主得两份,工匠得一份,而工匠所得的窑货再分成十份,碗匠得四份,余下的六份再按技术高低、出力大小,进行再分配。工匠与窑主分享出品,从原料提供到陶瓷生产的每个步骤,所需人工全部计入分配比例,参与分配。

文化的磁州窑

磁州窑将瓷器变得可描绘,窑工通过各种技艺将其立体化,构成平面和立体的艺术世界。

宋代磁州窑以黑白两色为主要载体,将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字、民俗、文学、乐曲、绘画、游戏、教育等元素,创造性地应用于瓷器装饰,瓷器成为历史、文化、艺术的载体。明清直至民国,这一传统并不因青花或多瓷釉的出现而改变,而是一直延续到民国。

汉字书法有字形美、寓意美、字音美等特点。磁州窑烧制的碗、盘、瓶、罐等瓷器上,大多绘制有或单字、或词组、或成语、或诗词曲文句、或百家姓内容等,也有不少元代八思巴文、清代满文及外国字母的瓷碗与瓷盘。

文字装饰上,磁州窑瓷器上有很多表达中国人智慧的内容,如民间的谣谚俚曲、规劝箴言、处世哲学、吉祥语、祝福语等,常见的有“天下太平”“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孤馆雨留人”“龟鹤”“家国永安”“镇宅大吉”“天地大吉”“牛羊千口”“红花满院”“道德清净”“风花雪月”“福寿康宁”“川流不息”“家和生贵子,门善出高人”“家国永安”“招财利市”“招财进宝”等。

磁州窑瓷器的景色书写也是一大特色。如“江天暮雪”“烟寺晚钟”“雪满山中高士卧”,有的装饰文字还表达着人生感触……这些文字贴近民众,贴近生活,艺术地反映了生活和情感。

除了文字,还有图画。中国传统图画在表达方式上追求简约、含蓄,磁州窑瓷器上的图画同样如此。这些图画传播着当时的正统价值观念,意在对世人进行宣教。而绘画与装饰的碰撞,相互激发生长,最终使磁州窑装饰手法独步天下,形成有规无束、刚劲豪放、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为世人留下丰富的历史民俗图像。

宋金时期,磁州窑装饰技法大爆发,划花、剔花、镶嵌、珍珠地、印花、黑绘、红绿彩等技法异彩纷呈。画师以极其潇洒的手法和高超精湛的画技,将民间熟悉的市井风物、花鸟鱼虫、珍禽异兽、山水人物、戏曲故事、诗词曲赋、警句谚语、婴戏杂技、文字谜语等绘于瓷器之上,对世界陶瓷产生了深远影响。

磁州窑器物的装饰题材主要有花卉纹、飞禽走兽纹、鱼草纹、人物山水纹、文字图案纹、珍珠地纹、抽象形纹、浮雕纹等类型。动物纹、人物纹及常见的婴戏图纹画意格调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绘,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新时代掀开了历史新篇章。磁县和彭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资源丰富。这里不仅有展示古陶瓷文化的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也有不时创新古老瓷艺的陶艺工作室,更有充满浓郁磁州窑艺术气息的特色古村落。有着悠久历史、辉煌文化的磁州窑,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正在书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