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缘何成为文旅新热点
来源:河北日报
日期:2024-05-31 09:40:44
【字号:

□龚正龙

不久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发布《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报告》,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总量超6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旅热度不断攀升,已成为文旅新热点。(据5月27日《解放日报》报道)

曾几何时,旅游还大都围绕着自然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即便近年文博热持续火爆,但对于多数受众而言,依然更多地关注博物馆、图书馆等城市文化地标。放松心灵,走向古遗址现场,脚踏实地进行直面历史的对话,似乎还依旧遥远。然而,过去一年的文旅市场实际盛况,“遗址热”显然已超过预期。

为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会成为文旅新热点?

首先,这是多年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效果厚积薄发的体现。

隋唐洛阳城遗址、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成为点亮旅游城市的历史文化空间,屈家岭遗址、统万城遗址、张北元中都遗址等让偏远考古遗址地成为旅游打卡地……如果说,博物馆以个体为载体,展示可移动文物,那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则是以大遗迹为载体,更多展示遗址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创建和运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更是为了实实在在地发挥其文化滋养功能。

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文物保护、考古科研、运营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快速推进,在环保、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公益性、示范性和带动作用愈发凸显。这些均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成果的充分体现,是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成功实践。

其次,这是文旅融合的阶段性成果,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摒弃“走马观花”式旅游,向精神层面回归。

人们常说的“诗和远方”,某种意义上,所谓远近,也许并不是时空距离,而是心灵认知,以及视野和格局开阔与否。去到天之涯、海之角,固然是旅游,但若没有理性甄别、没有求知之心,永远不会有心灵的收获。而今,更多人选择远离喧嚣、亲近乡野,用脚步去丈量历史遗迹,去探寻和聆听历史回响。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内涵和环境,在一定程度更加契合了人们对内在精神和文化价值的追求。

目前,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考古研学活动蓬勃开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研学历史。据报道,今年“五一”假期,良渚古城、三星堆、殷墟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接待量均达到预约上限。在公园内,通过观摩考古现场、欣赏出土文物、消费文创产品、感受文物修复,能够接受考古熏陶、历史教育,深入了解遗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探寻人类社会的过往与将来……这种沉浸式、体验式旅游能够让人们在追寻真实中收获历史文化知识。

再者,这是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开发深度结合的硕果。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和运营,与地方政府的认知和努力息息相关。地方政府重视,愿意付出努力,相关行业有热情、愿付出,很多工作就能形成良性循环。有数据显示,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年度累计资金收入44.75亿元,同比增加11.7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同比增长约5倍;相关文创、考古研学等文旅消费需求大幅上升,学术、社会活动组织参与量再创新高。无疑,这对于进一步深挖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当地知名度、打造文化名片,以及发挥各层面带动作用意义深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随着文物考古逐步走出“象牙塔”,随着我国考古进入遗址保护和利用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各方面要素综合发力持续推动着“遗址热”。而今,古遗址和大众的双向奔赴,更是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文旅新热点。我们期待,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传承才能深入人心、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