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北县级博物馆 | 定州博物馆:一片颜色此中藏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日期:2023-11-23 10:49:00
【字号:

11月3日,参观者在定州博物馆欣赏国宝级文物白釉刻花龙首大净瓶。河北日报通讯员 高铭阳摄

11月3日,定州博物馆“天下大白”展厅内,国宝级文物白釉刻花龙首大净瓶昂首挺立。

一束光线,落在它秀美的肩颈上,折射出淡淡的釉色,弥漫着与生俱来的素雅和高贵。那优美的造型、莹润的釉色、沉稳的刻工,即使穿越千年,依然动人心魄。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作为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创烧于隋唐,至北宋达到高峰。元代以后,不仅烧制技艺失传,连窑址所在地也湮没无考。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发掘逐渐揭开定窑迷雾,确定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曲阳涧磁村一带,而最美的定瓷文物,则在今之定州。

“定瓷因定州而命名。定瓷,是河北的文化名片,是中国传统技艺的结晶。”定州博物馆馆长齐增玲告诉记者,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定州考古发掘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文物800多件(套),再现了定州自北魏经隋唐至宋初五百多年间,石雕、金工、制瓷、丝织、绘画等工艺之发达。其中,定瓷有169件,件件精美,特别是被誉为“定瓷之王”的白釉刻花龙首大净瓶,更是风华绝代。

只见它瓶颈细长,颈中部塑圆盘,圆肩、鼓腹、卧足,以刻花技法通体饰莲纹、竹节纹、菊纹等纹饰,一侧塑有龙首状短流,龙首高昂,气势飞扬……

因烧造技术难度高,瓷器史上素有“自古定窑无大器”之说。但这件大净瓶高60.9厘米,腹径19.1厘米,底径10.1厘米,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不仅是定州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也是迄今存世宋代早期体量最大的一件定瓷,堪称我国陶瓷考古史上极为重要的发现。

“考古人员发现它时,它依旧保持着挺立姿态,静静地伫立在石函上。”在齐增玲的指引下,记者在展厅一角,见到了富有沧桑历史感的石函。俯身细观,只见石函顶盖居中处,仍残留着大净瓶屹立千年而留下的一圈褐色痕迹。

千年印记,见证工匠精神,凝结岁月风云,令人心潮澎湃。

“古时定州多次经历地震,而这件国宝却千年不倒,令人惊叹不已。”齐增玲告诉记者,历史上除供朝廷御用外,定瓷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送到埃及、印度、日本等国家,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

一件文物,一段故事。静谧的展柜中,流动着神奇的文化密码。

定州,是汉代中山国故地。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两汉十七代中山王,除了刘胜、刘竟、刘衎外,其余诸王及其陪葬墓均在今定州境内。其中,第十六代中山王刘畅墓,堪称继满城汉墓(刘胜窦绾墓)之后,我省考古领域又一重大发现。

“汉家陵阙”展厅的一个独立展室内,工作人员开启射灯,柔和的光线自下而上穿过那静谧安躺的玉璧,青绿色光泽弥散开来。东汉中山穆王刘畅放在胸前近两千年的龙螭衔环谷纹青玉璧,梦幻般地出现在眼前。

中国人尚玉。中华传统文化中,玉既是祭祀礼器,又是权贵地位的象征。玉璧,地位尤尊。这块玉璧通高30.5厘米,直径24.4厘米,厚1.1厘米,由整块新疆和田青玉雕琢而成。玉色莹润透亮,纹饰疏密有致,造型古朴大方。玉璧上部透雕相对的一龙一螭,以阴刻线勾勒口、眼、鼻、耳及足爪和云气纹,两兽同衔一环,腾云翻转,动感十足……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最完整的一块出廓玉璧,也是定州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齐增玲告诉记者,绝顶美玉最见工艺,这种在圆形轮廓内部或外部雕刻龙纹、螭纹等镂空纹饰的玉璧形制,被称为“出廓璧”。其工艺远胜于圆形圆孔的传统玉璧,囊括了透雕、圆雕、线雕等技法,代表当时最高的玉器设计和雕刻水平。

工艺造型的背后,往往透露着古人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

不远处,陈列着另一件镇馆之宝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这件玉座屏也出土于刘畅墓,与传统玉器单形器的基本形制不同,由四块镂雕玉片插接而成,十分罕见。

“这件玉座屏极其珍贵。”齐增玲介绍,其上屏片神仙人物为西王母,周围有青鸟、朱雀、九尾狐、三足乌、玉兔;下屏片神仙人物为东王公,周围有羽人、熊、玄武。此外,两侧支架上还透雕青龙、白虎。“这些道教题材的神话形象,主要出现在汉代壁画、画像砖上,在玉器上雕刻还是第一次发现,反映了汉代贵族对道家思想的推崇。”

博物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最能彰显历史文脉。

“汉家陵阙”“北朝佛陀”“天下大白”“尘外千年”“金翠明珠”“故乡星空”……行走在定州博物馆展厅内,犹如置身于历史长河,5万余件馆藏文物讲述着定州的风云变幻。齐增玲告诉记者,自2018年新馆正式开放以来,年均参观人次近40万,人们可以在此穿越时空,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