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时间:2023年11月14日(星期二)14:00-16:00
讲座题目:考古学对中华文明形成进程的解读 上
讲座简介:
1921年,仰韶遗址的发掘和仰韶文化的命名,开启了以考古学方法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经过百年探索,我们已经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形成,在辽阔的地理背景中展开,经历了各地区多元发展、相互碰撞,最终熔合为一体的宏大历程。
距今万年前后,长江及燕山南北地区开启农业革命进程,河北在旱作农业起源和定居村落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益丰富的考古证据揭示,中国史前各地区在距今6000年至5300年前后同步跨越式发展,形成如“满天星斗”的“古国”,各地区相互交流碰撞形成“中国相互作用圈”或“最初的中国”。河北成为文化交流的“三岔口”,为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良渚文化在距今5300年前后形成早期国家并持续发展,中华文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已经形成。中华文明的形成在广大的空间中,经历了各地区文化的“裂变”、“ 撞击”和“熔合”。在此宏大进程中,孕育出“协和万邦”,完成“大一统”的文明基因,产生了完成各地区一体化的宏大政治构想。因此,周人才能在距今3000多年就以分封制完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抱负,将“理想的中国”落实为“现实的中国”,创建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政体,此后不断发展壮大,绵延至今。我们可以将此独特的文明形成历程称为“中国式”文明起源道路,孕育了“统一性”的文明基因。
主讲人:李新伟
个人简介:
李新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之“中华文明起源进程的整体性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在中美地区首个考古项目“玛雅文明科潘遗址发掘和中美地区文明综合研究”负责人。发表《仪式圣地的兴衰》《中国史前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的形成》和《“最初的中国”的考古学认定》等专著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