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长城 古老城墙上的现代光影
来源:河北工人报
日期:2023-10-27 17:57:00
【字号:

■天下第一关城墙上的一场情境光影秀

■滦平县摄影家协会主席段久军介绍当地摄影人的作品

■修缮后的金山岭长城窑沟楼

■现存最美的长城敌台——腰铺九号敌台

万里长城,千年沧桑。

当你行走于其上,用温热的手指去触碰古老城墙上冰冷的墙砖,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故事就仿佛向你扑面而来。

长城上每一座称作“关”的地方,都与残酷的战争相关。而长城上被称作“门”的地方,却蜿蜒着著名的商路,在兵戈交加的时代,沟通了塞外和江南。

“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作为世界语境下的中国文化符号,如今的长城更容易让人们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去解读长城文化所代表的精神世界,以及长城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2023年,中秋国庆期间,一出《观·山海》长城情境光影秀在沧桑斑驳的山海关城墙上,以精美绚丽的图像投影,再现了那个金戈铁马、烽烟万里的年代,吸引人们登临城楼,一睹山海关的绝美夜色。

同一时间,在张家口大境门景区,“光影艺术空间”新型艺术炫酷体验项目和“蔚花园”3D裸眼沉浸剧场,将长城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体验场景进行连接,双节期间,“夜游”黄金时段吸引游客近6万人次。

创新的个性化文旅产品成为长城文化的现代表达,当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碰撞精彩上演,蜂拥而至前来打卡的人群,彰显了长城文化持久的影响力和强大生命力。

活起来的长城文化游

巍峨角山秋色绚烂,长城雄姿透窗可见。“这设计太绝了!”正在进行陈列布展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里,山海关角山长城像一幅巨画一样,以实景形式“挂”在博物馆三楼“墙”上的设计,引起了游客的赞叹。

这座在古老的山、海和城关之间拔地而起的博物馆,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长城精神、长城文化、长城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的集中展示平台。

博物馆所在的角山片区,“长城人家”特色文化主题村落正在加快推进,“最终要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貌’。”山海关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党组副书记郭颖说。

双节期间,除了《观·山海》长城情境光影秀,山海关古城还推出了《迎宾大典》《晨钟暮鼓》《关城往事》等沉浸式演艺节目,打造了大型室内史诗演出《长城》,带活了长城文化游。“国庆期间,游客人数对比2019年超过了43%,收入增加了32%。”郭颖介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规划,将各类文化业态都融到长城沿线,原来的传统观光游变成了现在的深度体验休闲。

“知道这两个字念什么吗?”在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内,馆长刘振瑛指着墙上的“大圐圙”问大家。这两个在方言里念“kū lüè”的字,是蒙古语音译词,又被译为“库伦”,是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在明清时期的称呼。

被誉为“草原丝绸之路”和“草原茶叶之路”的张库大道,抵达的就是这里,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克图,成为唯一联结中俄、中欧经济文化的陆上通道。这条通道的起点就是长城四大关隘中唯一以“门”命名的关隘大境门。

“张家口在军事上是‘屏翰神京’边关重镇,在经济上是‘陆路商埠’贸易口岸。”张家口市文广旅局长城保护管理处副处长常文鹏介绍。“万里长城第一门”,千百年来,烽火煌煌、金戈铁马从来不是这里的历史主题,相反,四方辐辏、熙熙攘攘才是这里永不凋谢的风景。

依托大境门历史悠久的长城文化和成功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历史契机,大境门长城文化旅游区打造的“长城文化旅游+现代社群商业”融合共生的商业集群,在这个双节期间再次发力,整个假日大境门景区累计接待各地游客20余万人次,日均客流量超过2.5万人次。

推陈出新的文旅产品,已成为承载长城文化的新载体,让游客在沉浸式旅游过程中,体验到长城的文化价值及长城的精神内涵。

文旅融合是长城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形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除了强调文物和文化的属性之外,还特别强调了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属性。如何激活长城文化资源?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河北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大力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将长城文化与非遗体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结合,创新产品和旅游场景,推进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

被长城“保卫”的美好生活

顺着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门前的角山路向南走,可以看到山海关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北翼城遗址,以及现存最美的长城敌台——腰铺九号敌台。

北翼城裁撤兵营后,驻守官兵就地谋生发展成村,就是现在的北营子村。这座位于角山山城和山海关古城之间的小村落,因长城而建,今天再次受益于长城的发展。

借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山海关区着手打造“长城人家”特色文化主题村落,为北营子村民带来了美好的期盼。“我们村汇集了长城文化、满族文化和闯关东文化,这些是我们发展的宝贵资源。”北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成锁介绍。

北营子村现在仍有战备地道、大礼堂、卫生院、关帝庙等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2022年,北营子村建成满族风情大院,面向村民征集荤锅、桲椤叶饼等地方美食,打造集餐饮和民俗老物件展览于一体的特色“大食堂”,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乡村旅游体验,带火了村里的经济。

目前,北营子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当地文旅开发公司签订资产租赁协议,把闲置的民居改造成精品民宿特色样板,力争带动更多村民发展民宿。“依托博物馆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我们村会越来越好。”李成锁对北营子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保护长城要融入长城沿线地区的发展,长城保护成果也应实实在在惠及沿线群众的生活。让守着长城的百姓,在保护长城的同时吃上“长城饭”,也是长城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所在。

在金山岭长城脚下,有一个叫作花楼沟的小山村,因临近长城上的一座敌楼“花楼”而得名。村里人家,推窗见景,村民一抬手,能在起伏的山脊间准确指出花楼的位置。

上世纪80年代,修复后的金山岭长城对外开放参观,中外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花楼沟的村民帮客人背包、当向导,经营农家院和民宿,日子越来越红火。

花楼沟从“长城脚下的村子”变成了“长城脚下的民宿村”。而今天,花楼沟成为了“长城脚下摄影村”,因为在这个沟谷纵横、村户散居的山村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年年四季、日日早晚,几乎24小时全天候拍摄长城的摄影爱好者群体。

“花楼沟村共有35名摄影师,经常出作品的人数过半,拿过国内外大奖的也不少。”花楼沟村民、现任滦平县摄影家协会主席的段久军告诉记者。段久军是村里最早一批拿起相机拍摄长城的村民。从小再熟悉不过的砖墙垛口,成了他镜头里的主角,他的农家院也变成了摄影主题小院。

这样的摄影主题民宿在花楼沟处处可见,“国庆期间,家里房间需要提前预订,九成的客人都是因为爱好摄影来我家住宿。”村民周广山说。他的农家小院,一进门就悬挂着他拍摄的长城风光,二楼的客房,窗外就是一幅长城实景,成为拍摄长城的一个绝佳位置。

照片越拍越多,“长城脚下摄影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村民守护长城的信念也越发强烈。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金山岭段的建设,花楼沟村再次迎来全新机遇,国际摄影艺术村、摄影主题民宿、摄影主题酒吧、摄影景观小品等业态,进一步提升花楼沟民宿的竞争力。

长城兴,日子美。在这群摄影家的镜头里,定格着长城每一个时刻的美丽与壮观,还将定格他们的美好生活。

古老城墙的现代守护者

过去的两千多年里,长城上的敌楼迎来一批又一批戍边将士,他们挥长矛、燃狼烟,拼尽全力去护卫背后的文明。

走到今天,长城再次迎来的,是自己的守护者。

“山海关从山到海,直线距离只有8公里,有海上长城、平原长城、山地长城等不同类型的长城,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参与保护修复长城40多年的郭泽民,曾担任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文物保管所所长,先后参加过老龙头长城、山海关古城、角山长城等项目修复和复建工程。

这位72岁的老者,熟悉山海关长城如同熟悉自己家的院落,每一处砖墙的历史,每一处伤痕的修缮,他都如数家珍。同时,他通过镜头记录下大量山海关不同地段的城墙、敌台、墙台、墩台、烽火台,结集出版了专著《中国长城山海关详考》。

而在新一代长城保护员张鹏眼中,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墙,而是活着的文化和历史,在它漫长的生命当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病害和损伤,长城保护员的职责就是能够及时发现它的“病情”。

这些年轻的守护者,学会了利用无人机、大数据、专业应用软件等新兴科技手段守护古老长城。“无人机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对长城全貌及局部进行拍摄记录。”张鹏说,部分长城区段修建在悬崖峭壁上,年代久远、风雨剥蚀,造成自然坍塌,无法徒步抵达,“无人机则可完成对险要点位长城本体的监测。”

在日复一日的巡查中,张鹏说自己越了解长城,就越敬畏长城。“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一名解说员,为来到长城的每一个人讲述长城故事。”

而有着“长城老郭”这个网名的金山岭长城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郭中兴,正致力于用直播镜头向人们讲述长城的功能特点,普及长城的文化历史,展示长城的四季美景。

从1998年调到金山岭长城景区工作至今,25年来,无论风霜雨雪,还是酷暑严冬,坚持每天巡护长城,成为郭中兴雷打不动的习惯。他熟悉金山岭长城的每一个墩、台、关、城,这里的每个角落都留有他的身影。

自2020年4月起,郭中兴注册了短视频账号,开始上传金山岭长城四季美景短视频。两年后,他开通网络直播,每日不间断地向网友展示金山岭长城,同时,普及长城保护理念、宣传长城保护法规。目前,他的直播账号已经拥有了40多万的粉丝。他说:“只有读懂长城,才能更好地保护它。”

保持长城“最初的模样”

常有人说,万里长城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北,许多壮美的长城景观只有在河北才能一睹其风采。

那么,最美的长城是什么样子?已经完成修缮的腰铺九号敌台给出了答案:它以残垣断壁的遗址形状,将侵蚀和破坏后的残缺原味保存,被称为长城上的“最美敌楼”。

“残状是什么样,修完还是什么样。原则就是最小干预,排除险情。”刚参与了金山岭长城窑沟楼修缮工作的郭中兴介绍道。

河北是中国长城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区段。从“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到“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的金山岭,再到万里长城中唯一称作“门”的关口大境门,长城横贯河北长达2498.5公里,大小关隘200多处,拥有战国、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长城遗迹。

但历经千年风雨,浸染岁月沧桑的长城,因受到自然侵蚀、自然灾害、战争破坏、人为破坏等影响,大多地方呈现为一种遗址的状态。

如何以科学理念保护和修缮长城,成为专家们一直探索和尝试解决的问题。

最早启动长城保护修复的河北,也在长城保护利用过程中,不断升级着修复理念。

1952年,河北率先对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箭楼进行修复,1961年,山海关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启动,山海关长城保护修复掀起热潮,在华夏儿女和海外友人的热情捐助下,万里长城唯一入海处老龙头和万里长城第一山角山得以修复开放;2003年,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作为河北省一号文化工程全面实施,开启了整体保护利用山海关古城的新篇章;2008年,山海关古城修复工程成为中国长城保护工程的典范。

郭颖介绍,山海关长城保护工作有着“起步早、跨度长”的特点,截至目前,累计修复山海关区内长城80多次,是我国对长城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的最佳代表。

10月10日至13日,河北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一次“行走万里长城 见证保护传承”长城重要点段探访活动,活动中,文物专家、业内人士、志愿保护员、沿线村民讲述的古老长城保护利用、文化转化、创新发展的生动鲜活故事,向人们展示了长城与人、自然与人文互动的场景,以及绵延赓续几千年的精神传承。

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再到研究性保护,对长城本体的保护工作正在加速升级,遵从最小干预,保持长城“最初的模样”,成为现在长城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在保护的前提下,强化文旅融合工程,统筹推进长城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推动长城区域的经济发展,成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项目重要任务。

走过了漫长历史风雨,那道雄伟伫立的“中华脊梁”,守卫的姿态傲然依旧,却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新的时代。

■文/图 本报记者刘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