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全力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来源:河北省文物局 文博中国
日期:2023-04-28 17:12:00
【字号:

2022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河北泥河湾、赵王城、邺城等3处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燕下都、定窑2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这是自2017年元中都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来,河北省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突破性进展。至此,河北已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准挂牌,加上此前立项的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现有的7处大遗址已全部实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获准挂牌或立项,对于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河北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积极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让沉睡千年的古老文明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正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最好承载和重要内容。

7处考古遗址公园

构建河北文化新名片

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北枕燕山,南望黄河,东环渤海,西倚太行。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成就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已入选的这7处遗址公园,从地理分布看,自河北北端的张家口市张北元中都、阳原泥河湾,而后沿太行山东麓一路南下,经保定市易县燕下都、曲阳县定窑、到石家庄市平山县中山古城、至邯郸赵王城,直抵最南端的邺城,几近南北纵贯河北全境;从时间跨度看,上至一百多万年前的泥河湾,下至距今700余年的元中都;从内涵上看,有东方人类发源地泥河湾,更有战国七雄的燕、赵都城以及在大国林立、群雄纷争、夹缝中顽强求生的千乘之国中山王国的都城;魏晋时期建安文学的发源地,“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邺城;又有享有宋代五大名窑之誉,以生产优质白瓷著称于世的定窑。可谓时间跨度长,遗址类型丰富,价值突出,犹如7颗璀璨的珍珠串起千里江山的百万年人类史。

它们规模宏大、价值突出、璀璨夺目、影响深远,无疑是河北大遗址的精华所在,更在整体上发挥着引领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大都在中国考古版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自1961年起,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邺城东魏北齐佛寺塔基遗址、定窑遗址、元中都遗址等考古发掘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泥河湾遗址群、燕下都遗址、战国中山王墓、邺城遗址等4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笃行致远

考古为遗址公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多年来,河北省文物局始终高度重视,持续推进,河北考古一路走来,在漫漫探索中深耕细作,笃行致远,发现了大量古文化遗存,发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群)数千处,出土文物20余万件,厚植其文化根基,收获累累硕果,大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无疑是其最华章,为推进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泥河湾遗址群,分布于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两岸的广大区域。1921年发现,近百年来,在该遗址群考古调查发现早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之末的遗址380余处,填补了不同时段古人类文化遗存的空白,构建起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近乎完整的文化序列,基本构建起泥河湾170多万年发展演化的时空框架,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其中,小长梁遗址的名字,已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历史青铜甬道第一阶上。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持续的考古工作不断带来新惊喜,新突破。2022年3月,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对下马碑遗址开展了综合性、多学科、跨平台研究成果,以Innovative ochre processing and tool use in China 40,000 years ago(4万年前中国创新性的赭石加工和工具使用)为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此次发现生动地阐释了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技术与环境、审美与精神世界,具有重要价值。作为旧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考古成果。

河北古称“燕赵”之地。战国时期燕国都城燕下都,是目前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03处。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国家、省内专家先后对燕下都遗址进行7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清理,29次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总面积22598平方米,出土文物总量10万余件,为研究我国东周时期的都城形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风貌,以及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此地见证了当年燕昭王招贤纳士、乐毅伐齐、荆轲刺秦王等重大历史事件。

燕下都遗址及出土透雕龙凤纹铜铺首

邯郸赵王城遗址,是战国时期赵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战国王城遗址。迄今已进行过数十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几十年的考古研究成果,丰富了历史真相,提供第一手资料,从多个维度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主题。这些成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构建起整体框架,奠定了展示利用的根基。

赵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赵王城遗址博物馆(序厅)

中山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上三汲乡。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城故址,并先后发掘了春秋战国时期墓葬30座,其中两座王陵的随葬品达19000余件。大量精美器物充分显示了战国中期中山国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的水平,也为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很多新的实物资料,体现了中山国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

中山故城遗址西部王陵区

中山故城遗址出土双翼神兽

邺城,由南北二城构成,魏王曹操、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是河北省目前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项目。有学者认为邺城开启了后世中国乃至东亚都城的统一格局:单一宫城,三套城垣,整齐划一的棋盘状里坊,在世界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邺城遗址

定窑遗址位于曲阳县涧磁、燕川一带,总面积10余平方公里。保存有大型瓷片堆13处,文化层堆积厚达10余米。因古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创烧于唐,兴于宋金,衰于元,烧瓷历史长达八百年。自20世纪20年代,叶麟趾先生在涧磁村意外地揭开定窑遗址之谜开始,故宫博物院、河北文物考古工作者、北京大学等各方专业力量,持续进行发掘研究。截至2018年底,得以确定其主要遗迹分布在五个区域,相关总体保护规划据此得以最终制定。

定窑遗址出土孩儿枕

“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元中都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在草原上建立的最后一个都城,位于张北县馒头乡白城子村南,因城墙土色发白,远望如白带绕城,俗称“白城子”遗址。自1998年始,河北文物考古工作者连续三年对其进行发掘,揭开其神秘面纱,其城垣和大殿基址极为震撼,共发掘出土重要文物百余件,包括汉白玉螭首、牡丹龙纹角石、宝装莲花柱础、龙纹琉璃瓦当滴水、屋脊琉璃走兽、阿拉伯数码幻方等珍贵文物,被列入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河北省在坝上开展的首个都城考古,也是河北首个正式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元中都出土的汉白玉螭首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多年来,对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营建和运行,无论是申报立项前,还是获批挂牌后,河北始终抓住考古这个核心,与考古扎实有序的有机衔接,立足于大遗址考古研究和保护,以考古成果的核心价值为依托进行保护和利用,持续开展大遗址主动性考古、文物本体抢救保护等基础工作,夯实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根基,从而推动河北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

合力打造

为遗址公园建设

探索一条卓有成效的“河北经验”

2005年8月,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指出: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首次提出“大遗址”的概念。自“十一五”起,国家文物局连续发布大遗址名单,设置大遗址保护专项,从全国33.3万处古遗址、古墓葬文物遗存中挑选出了重要遗址作为代表。其中包括河北已入选的7处大遗址,还有长城、大运河等大遗址中的重要点段。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建设有两条硬指标:一是要有经省级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规划;二是要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长期考古计划,并要专门编制符合保护规划的遗址公园规划。自2010年启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以来,国家文物局已评定四批共5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80处。

此后,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建设要求,河北省文物局统筹谋划,在做好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和保护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发挥政府责任主体作用,全力推进大遗址保护规划制订和审批,大遗址保护立法以及保护展示项目等。河北省委、省政府及考古遗址公园所在地市县党委和政府重视和支持,合力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陆续组织实施元中都遗址展示项目、邺城核桃园北朝佛寺遗址保护展示项目等多项保护利用工程。开展燕下都遗址安防工程、遗址本体保护和安全防护、环境整治、遗址全景航空测绘、可移动金属文物科技保护等五大类20多项保护工程。2013年5月27日,河北邺城遗址含河南安阳高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2021年11月,泥河湾、赵王城、邺城、定窑、元中都等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元中都遗址被列入“展示提升工程”。

大遗址本体保护、环境整治与展示利用工程稳步实施,有效改善文物保存状况;将大型古遗址保护利用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兼顾了文物安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助力。大遗址所在地加大游客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7处大遗址均已建有开放的遗址博物馆、陈列馆(或陈列室),在实现大遗址有效保护的同时,提升了区域文化软实力。努力把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为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国家历史文化价值阐释者和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地,不断探索和吸收国内外的新理念,摸索出卓有成效的“河北经验”。

文物赋能

让考古遗址公园“活”起来

考古遗址公园是在大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对于遗址展示和利用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一种创新和探索。河北在遗址公园建设中,按照大遗址的不同类型和特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实施。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坐落在阳原县大田洼乡风景秀丽的山巅之间,这里沟壑纵横,自然风貌独特,众多古遗址,星罗棋布,古老的桑干河在山前逶迤流过。为了更好地展示考古成果,当地管理部门围绕考古研究、展示教育及文旅融合三个维度,建设纪念性、知识性和体验性三大功能园区。根据公园内遍布着小长梁、马圈沟、石沟等30多处遗址的特点,不断丰富泥河湾遗址的展示内容。小长梁遗址保持文化遗址和自然环境原始风貌,让游客和公众能够观览体验泥河湾地层的雄宏壮观和独特价值;马圈沟以遗址现场展示、保护棚与图片展板相结合的形式向公众阐释遗址重大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石沟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原始保存了远古人类打制的石器、动物骨骼化石及地层地貌,让公众现场体验人类祖先当时的生存和演化的历史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叠加神秘的原始遗址“双重光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近年来,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考古研究、宣传教育齐头并进,成绩喜人。自2022年,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后,累计游客数量达20万。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张家口赛区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在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举行,向全球观众展现了泥河湾魅力。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8000多年文明史,3100余年建城史,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赵王城遗址、邺城遗址为代表的都城遗址资源底蕴深厚、独具特色。近年来,邯郸市委、市政府将赵王城、邺城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列为全市重大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和建设区域文化旅游中心的重要支撑,立足打造邯郸文化新标识,实施邯钢搬迁工程,极大改善赵王城遗址周边自然和生态环境;将赵邯郸故城保护规划纳入国土空间和详规;将园区每年运营管理经费1268万元列入财政预算。截至2022年8月,邯郸市财政累计投入遗址公园建设经费6亿元。

邺城遗址高度契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承载。自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以来,临漳举全县之力推进,先后实施了总投资5606万元的邺城文物保护利用设施等文物保护项目,重点打造了三台遗址展示区、邺南城宫城展示区等“四大展示区”;相继实施了数十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高标准打造集遗址保护、现代考古展示、考古科学研究、科普研学宣传、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沉睡千年的文明活起来。

新征程,再扬鞭。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时挂牌或立项,是河北省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崭新起点,河北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指导做好环境整治、管理运营、展示利用等工作,持续挖掘内涵价值,讲好河北文物故事,统筹提升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水平,打造集遗址保护与展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城市主题文化公园,讲好河北文物故事,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民众、赋能社会,坚定文化自信,开启大遗址保护利用河北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