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有一位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大侠”的人,她就是西陵文物资料科档案和文物管理员崔建霞。“大侠”的雅号是因为她对待工作认真积极,对待同事亲切热情,无论公事还是私事都有一副热心肠,既乐于助人,又无怨无求,甘于奉献,颇有侠义之风,而“侠”字又恰与她名字中的“霞”字同音,故而“大侠”的雅号便逐渐流传开来。
崔“大侠”跟西陵的情结有着家传渊源,她的父亲曾任职于西陵,受父亲影响,自小耳濡目染,对西陵,她比旁人更多了一份亲切。1993年,她刚走出校门就子承父业,来到清西陵工作。虽对西陵有所了解,但真正参与其中,她才感觉自己像一粒微尘投入了大海,西陵如卷帙浩繁的典籍,令她手足无措,更令她心生敬畏。带着父辈的嘱托和期待,转眼,她在西陵已经工作了27个年头,从对西陵文化的陌生到熟悉到热爱到挚爱,她始终淡泊名利,无怨无悔,默默地耕耘在西陵这片热土上。
甘清贫、耐寂寞 档案管理下真功
在西陵,崔建霞是一名普通的档案管理员。档案工作清贫枯燥,但她却乐在其中,她时时处处留意档案资料信息的收集,对任何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料她都视若珍宝。从收集、整理、分类、编号、装订、打印目录她都认真完成。2000年以后单位配备了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她将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都进行了电子化备份,全部档案目录都采用电子化录入实现了电子检索,不仅包括清西陵自成立以来历年形成的管理文书档案,更有数量庞杂的文物研究方面的图书资料和珍贵的清代陵寝档案,涉及历史、人物、建筑、艺术、礼仪、民俗等各个方面。
档案管理还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每年都要提供上千次的查档服务。为了能及时准确地为查档者提供档案资料信息,崔建霞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熟悉核对档案室中的档案资料信息和图书目录,做到卷卷心中有数,件件了然于胸。对查阅者,她从不摆脸色拿架子,对查找信息不明确的查档者,更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逐卷分析查找,直到查阅者满意为止。正是因为她对档案业务的熟悉和高效率的热情服务,被同事们赞誉为“活档案”和名副其实的“西陵档案大管家”。
在管理纸质档案资料的同时,崔建霞还负责馆藏文物的管理。1994年,她与同事在原有文物账的基础上,按照河北省文物局的要求,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建账建档立卡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文物拍照、测绘、登记,形成了一整套藏品档案资料,使清西陵的馆藏文物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每年春秋两季她组织对丝织品、字画、圣旨定期杀菌、过风抖晾,对铜铁器进行除锈、缓蚀处理。20多年来,工作从未出现过任何纰漏,达到文物账目规范,流转路径清晰,保存状况明了。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为西陵的研究保护管理提供服务,更是为西陵的未来服务,是关乎西陵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大事,崔建霞格外珍惜。每次看着查档者焦灼目光心情急迫而来,最后满意离开,她的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
干实事、求上进 争做西陵明白人
对 “大侠”来说,对西陵的了解并未只停留在档案资料层面,对西陵数量庞大的文物实体,她也努力做到心中有数。
参加工作不久,崔建霞就参与了清西陵古松建档工作。1997年至1999年,她和同事用3年时间,翻山越岭,对遍布陵区的一万多株古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普查、编号登记、拍照钉牌、建立档案,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古松记录档案,从此西陵古松有了“户口本”和“身份证”。2000年清西陵申报世界遗产过程中,这一工作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大力称赞。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始。崔建霞与同事坚持贴近实际,不分节假日加班加点,深入各文物点摸底调查,了解情况,采集各单体建筑的样本,填写详细的变化情况资料,记录保存现状,对其进行拍照,随后又对17处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资料整理、数据录入。在数据录入过程中由于系统软件属于开发试用阶段,再加上西陵图片资料较多,经常出现上传失败或根本无法上传的情况,她多次通过网络虚心向有关专家请教,最终将西陵资料顺利上传。2010年4月,清西陵文物普查(复查)工作按时按质顺利通过河北省文物局验收,高效率完成三普工作。
2015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崔建霞按照馆藏文物管理的要求,认真对馆藏文物进行称重、测量、拍摄、记录和核对,及时查漏补缺,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共拍摄照片1万多张。进入普查工作的攻坚阶段,影像和信息采集均已完成,剩下的是繁杂的数据上传和纠正错误的工作,在检验基础工作是否扎实的同时,也考验着人的细心和耐心。由于上传照片多,网络平台速度缓慢,只有在下班时间上传数据速度相对较快,尤其是上传照片的时候必须速度一气呵成,传至100%才能关闭,否则照片就会丢失。因此,她每天早去晚归,放弃法定休息时间,经常加班甚至熬通宵上传资料。每天从早到晚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这段时间她视力急剧下降。正是这种“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方式,使西陵可移动文物普查上传工作有序高效完成。
勤学习、肯钻研 愿做西陵文化传承人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认识西陵,在实地调查中感悟西陵,从父辈口中听到的西陵,在崔建霞的心中越来越清晰。西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又充满魅力,这就是她深爱的西陵,她要把这份爱传播出去,从父辈手中传承下去。
1998年,崔建霞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文博干部研修班。通过半年的系统性专业学习培训,她视野更加开阔,专业理论水平也大幅提高。此后她开始在工作中注重西陵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先后与他人合著《昌陵寻古》《慕陵探奇》《清西陵满族风情》《明清皇家陵寝》等书籍;她还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成为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清宫史学会会员,先后发表《浅谈清西陵的公主园寝》《浅议清西陵牌坊》《果郡王弘曕园寝小考》等学术论文。
2003年开始,崔建霞参与到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光绪帝死因”专项研究科研课题组,主要负责光绪帝的头发、遗骨、牙齿、衣服以及光绪地宫出土文物的保管、整理、提供等工作。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些检测样本的真实性,她与同事多次走访参与清理地宫的老人并整理录音和采访谈话文字记录。在此项工作期间她不仅无数次亲手整理地宫出土光绪遗物,也曾多次亲自抱着光绪皇帝遗骨进京检测;在近距离接触光绪皇帝葬衣时,由于这些文物上沾染和附着着大量的腐烂物,当葬衣上的毛絮和微尘不小心粘到她脸上后,由脸上蔓延至胳膊上泛起一片片红肿,个别地方还出现水泡,并伴随着疼痛,这才意识到有毒物质使她皮肤过敏了,但是她并未因此而退缩,依然顶着难忍的痛痒圆满完成数次取样任务。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11月,光绪死因课题研究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消息一经公布即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被评为2008年中国科学十大发现之一。至今,每提及此事,“大侠”似乎又觉得皮肤有些痛痒,但“清光绪帝死因”课题最终成功解密,她觉得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虽然鲜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华丽的辞藻,崔建霞从父亲手中接过传承西陵文化的接力棒,凭着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热爱,任劳任怨;她坚定她的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岗位和工作中,每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在不断努力工作中实现着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