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故居前院中李大钊半身雕像。河北日报记者田恬摄
开栏的话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河北这方热土,革命历史风云激荡,英雄先烈事迹传扬,众多革命文物形成丰富的红色资源,是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
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即日起,河北日报联合河北省文物局推出“闪闪红星耀征程”寻访河北革命文物系列报道,通过记者寻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挖掘、书写、传播河北革命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引领读者见物、见景、见人、见思想、见精神,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心聚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2023年6月30日一早,我坐上石家庄开往唐山的高铁,列车一路疾驰,穿过城市、乡村和平原,沿途的风景不断变换。再换汽车经过一段旅程,终于踏上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乐亭县大黑坨村。
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村口一块巨石上刻着村名,巨石旁是李大钊于1919年回乡探亲时亲自创建的大黑坨小学。如今,学校内矗立着一座两层的教学楼,阳光下楼顶闪耀着十个大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当年写给友人的赠联,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离村口不远,有一棵600多岁的古槐枝繁叶茂,挡住了炙热的阳光,为村民们撑起一片浓密的绿荫,几位老人正在树荫下唠嗑。72岁的罗玉宝大爷身上挂着个收音机,里面传出铿锵有力的乐亭大鼓,“做人不能忘本,就是因为有这些革命前辈的努力、付出甚至牺牲,老百姓不但站起来了,还过上了好日子。”谈起李大钊,老人家脸上满是敬仰和荣光。
大钊精神在故乡的土地上和乡亲们心里,就像他写下的《青春》一样,“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路边一座青砖灰瓦、黑漆木门的宅院出现在眼前,这便是李大钊故居了。
走进故居,干净整洁的前院矗立着一座李大钊的半身雕像,庄重肃穆。整个故居内的陈设基本保持着原来的生活气息,李大钊祖父留下的家具,李大钊夫人赵纫兰结婚时娘家陪送的嫁妆,李大钊生前使用过的茶叶筒、樟木箱子、藤椅等物品,也都按照原有的样貌摆放在屋内。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立体、鲜活的李大钊,渐渐在脑海中复活……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1889年10月29日,随着一声婴儿啼哭,李大钊诞生于故居中院东厢房的北间屋里。谁都未曾想到,这个婴儿日后会在中国大地掀起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播下红色的火种。
李大钊伴随着一系列磨难成长:尚在母亲腹中,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出生后不满两岁,母亲又撒手人寰,以致他“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
祖父李如珍将李大钊抱走,一手将他抚养成人。“我的父亲是老爷爷辛辛苦苦,用光头饽饽、高粱米粥,一口一口喂大的。老爷爷亲手喂他的孙子,绝不叫别人插手,嫌她们粗心,不知道孩子一天该吃多少次,一顿应吃多少分量。”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他的诞生》中感慨道。
不只是抚养李大钊尽心尽力,祖父对他的教导也十分严格:五六岁时,便教其认字学习;外出玩耍时,明令禁止他观看赌博,更不许打架骂人,否则皆要受罚。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成长和日后为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1899年,李大钊与大他6岁的赵纫兰结婚,这位目不识丁却拥有高尚品德的女性,从此成为李大钊短暂一生中的坚强后盾和革命伴侣。
1905年,李大钊入永平府中学堂,“我到了永平府,在中学校里学习启蒙科学。这是我学英语的开端。在那儿我度过两载光阴。”也是在永平府中学堂,李大钊开始接触新学,阅读了康有为、梁启超等进步人士的文章,初步了解到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他的眼界变得开阔。
1907年,祖父李如珍去世,李大钊面临着失学的风险。家境的没落,让李大钊联想到一国之势也如此,一旦衰微便无法再振作:“祖父谢世,钊感于国势陵夷,慨然起研究政治以期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思想,乃与二三同学乘暑假之便,赴天津投考学校。”
当时,天津有三所学校正在招考,“一系北洋军医学校;一系长芦银行专修所;一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军医非我所喜,银行亦违我素志,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法政。”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期间,李大钊学习了“法政诸学,及英、日语言。”在学习上,李大钊刻苦努力,博闻强记,他所写的文章“浑厚磅礴为全校冠”。也是在这里,李大钊受到民主自由思潮的影响,立志研究政治,并接触了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等的著作,开始树立民主主义观点,“随政治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思潮亦日益腾高”。
李大钊出生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日甚一日,面对国破山河碎的现实,李大钊忧国忧民、心情急切,却又迷茫于救国的出路。国家危亡,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成长中的李大钊,一颗年轻的心忧戚难安,常常陷入苦闷之中。
也许正是在此时,立誓要为国家找一条出路,已经成为李大钊的志向,也为他走上革命之路铺展开壮丽的人生舞台。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来到天津的李大钊,在学校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政治著作,还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清王朝被推翻,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终于结束了。
对于这场革命,李大钊最初是极为振奋的,并且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不久,袁世凯窃夺了革命胜利果实,政局急转直下,好似一盆冷水浇在李大钊身上。严酷的现实,让李大钊意识到,多灾多难的祖国如同“敝舟深泛溟洋……固犹在惶恐滩中也”“革命之前,吾民之患在一专制君主;革命以后,吾民之患在数十专制都督”“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李大钊以痛切难抑的感情,抨击黑暗现实,表达着对祖国人民蒙受苦难的深切关注。
1913年冬,为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李大钊东渡日本,于次年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部。当时,社会主义思想在日本兴起、传播,李大钊在日期间阅读了大量社会科学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还结识了陈独秀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参加革命活动,李大钊的爱国热情愈加强烈。
共产主义真理的种子在李大钊心中发芽、扎根。微弱的亮光,让他隐隐意识到,多灾多难的祖国或许有救了。
1916年,为推动反袁斗争,李大钊毅然中断学业回国。这年9月,他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振聋发聩的《青春》一文。在文中他呼吁青年要“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那一年,27岁的李大钊表现出了迫切要求“青春中华”独立解放的强烈愿望。时代的水深火热没有让他沉沦,反而唤起他对摆脱颓靡、除旧布新、迎来新世界的渴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李大钊备受鼓舞。后来,他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满怀信心地预言:“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进而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时间终于来到了1920年。这一年,陈独秀和李大钊——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个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初,一辆骡车从北京城内疾驰而出,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转移到上海,李大钊决定亲自护送陈独秀出京。一路上他们交换了关于建党的意见,并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进行活动,筹建共产党。
“你想建一个什么样的党?”李大钊向陈独秀发出这一时代之问。
“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一个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让中国人能够过上好日子的无产阶级的政党。”陈独秀回答道。
“你为什么要建这个政党?”
“为了百姓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陈独秀握紧了拳头。
这是革命先驱在百余年前立下的宏愿,也是他们酝酿组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初衷。水有源,树有根。何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就是。
同年6月,陈独秀在上海决定成立党组织,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后改为“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此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同年10月,李大钊发起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李大钊为党的建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22年至1924年,李大钊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统一战线作出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
李大钊全力开展革命斗争,引起反动当局的仇视。北洋政府以“鼓动罢工”“宣传赤化”为名通缉李大钊,李大钊被迫避入当时的北京苏联使馆区,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突然派出军警数百人,逮捕李大钊等人。
1927年4月28日,张作霖不顾革命群众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悍然绞杀了李大钊和同时被捕的其他共产党人、革命者。临刑前,李大钊从容不迫地走上敌人的绞刑台,作了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表现出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敌人的极大轻蔑。
李大钊的光辉一生与革命实践,充分展现出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
“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今天,前来瞻仰李大钊故居的参观者中,经常有人站在李大钊半身雕像前,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庄重而严肃地重温入党誓词。
从1921年到2023年,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102年的历史风雨兼程。
从建党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到如今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大党,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也经历了五次变化,不变的是“我志愿……”心声中对党的忠诚。
据相关史料,李大钊入党时,还没有入党誓词,但回顾李大钊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共产主义理想他践行终身。
位于乐亭县新城区觅园街1号的李大钊纪念馆,建于1997年,每年都会迎来百万人以上的参观者。“七一”前后,观众更是络绎不绝。
通往纪念馆瞻仰大厅的台阶,是短短的38级,象征着李大钊38年的人生岁月。走进大厅,汉白玉雕塑的李大钊像居于中央位置,他神态沉静、目光炯炯,雕像前摆放着人们怀着虔诚与敬仰献上的鲜花。
瞻仰厅的一角有张小桌子,翻开桌上的留言簿,上面写满了参观者的留言:“中华今日赤旗鲜”“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山河无恙,国富民强。盛世华章,如您所愿”“大钊精神永追忆,红色血脉续征程”……一页页深情话语,无不饱含着人们对李大钊的深切怀念。
谁说今天的年轻人忘记了革命者的牺牲?那些真情流露让我们动容:中国青年一代,永远不会忘记李大钊,不会忘记他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信仰,他的理想历经百余年,依然青春无敌。
在李大钊纪念馆,我遇到了几位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河北科技大学学生。攀谈中得知,河北科技大学每年都会派学生到纪念馆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并参与讲解等工作。学生们谈起对这座纪念馆的感受,排在第一位的是“震撼”,震撼之余愈发敬仰李大钊。一直以来,他们对李大钊的了解大多来自课本或影视剧,真正走进这座纪念馆时,身心便完全沉浸在李大钊三十多年人生画卷以及排山倒海般的信仰洗礼之中。
“彼时的李大钊,也如我们这般青春年华,却早已投身革命,与那不公的世界作斗争,并将此当作了毕生追求”,这样的认知,让他们真正理解了李大钊为之追求一生直至献出生命的信念,到底是什么。而李大钊燃起的红色火种,也必将点燃这些青年继承先辈遗志和奋力逐梦的精神之光,鼓舞他们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突然想起在李大钊故居遇见的那位王会大爷,他说:“今天专门赶到乐亭,就是为了参观李大钊故居和李大钊纪念馆,希望用接受红色教育来庆祝党的生日。”王会大爷告诉我,他1988年就入党了,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参观故居时,他一直在心里提醒自己:无论什么时候,决不能忘记这些革命先辈。回乐亭县城时,我正好与他同路,走在李大钊故居门口那条宽阔的大道上,看着整洁的村庄和老槐树下悠闲的村民,他向我感慨:“没有李大钊这些革命先驱的牺牲,哪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是啊,大黑坨村早已今非昔比,当年旧中国那个破败不堪的村庄一去不返。如今的大黑坨村,成为冀东地区重要的错季精品果菜生产基地,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老百姓生活安稳富足。这一切,应该就是当年李大钊毕生所追求的吧。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这是李大钊在1919年写下的《新纪元》中的一句话。“我们有责任将红色基因像接力棒一样,代代传下去。”罗玉宝大爷的话在耳边回响。这是一位老人的心声,也是大黑坨村村民立下的志愿,更是十四亿中华儿女的铮铮誓言。(河北日报记者 田 恬)